特色農業提質增效 打造“現代農業增長極”
發布時間:2024-01-22 09:18:17 來源:南川融媒體中心
新聞摘要:

 

  記者 黎明

  區委十五屆六次全會提出“1343”總體思路,把現代農業作為三個增長極之一,要求創建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壯大“一主兩輔”鄉村產業,發展“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模式,在促進特色農業提質增效上實現新突破。

  放眼南川廣袤田野,振興的種子已經蓄積力量奮力生長,踔厲奮發的身影正在譜寫鄉村振興“奮進曲”。

做強特色產業

激活鄉村“源頭活水”

  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產業振興。

  近年來,我區圍繞“全產業鏈、功能拓展、數字賦能、平臺支撐”發展思路,以種植、研發、加工、儲運、營銷等環節為重點,擴大優勢農產品市場規模,加快形成品牌效應。

  目前,我區已建成綠色精品稻米基地7萬畝,推進1.3萬畝大樹茶基地、1.1萬畝藍莓基地提質,有力推動“南川米”、大樹茶和藍莓“一主兩輔”鄉村產業實現鏈條延伸、富民興村。去年,我區進入首批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

  近年來,我區從加強水稻品種管控、推進示范片建設、強化品牌效應等方面推進“南川米”產業發展。“南川米”先后獲評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成功注冊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評為“中國十大好吃米飯”,獲重慶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我區《以“稻”為媒開辟鄉村振興新“稻”路》獲全國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典型經驗做法。

  在大觀鎮龍川村的藍莓產業園數據管理中心,該基地每塊土地的水肥、灌溉、產品數據、產量等均實現智能化管理。目前,我區已建成藍莓組織培養育苗實驗室,1.1萬畝藍莓標準化種植基地和藍莓加工廠,并配套建成1萬噸凍藏冷凍庫,同時圍繞藍莓良種繁育、規模種植、休閑采摘、預冷保鮮、深度加工、品牌營銷、旅游觀光、食品開發、包裝物流等鏈條環節,持續推進建鏈強鏈補鏈延鏈,現已成為中心城區最大的藍莓標準化、規模化種植區縣,正努力建設西南地區最大的藍莓加工中心。

  綠葉變金葉,深山出好茶。近年來,我區圍繞大樹茶選種育種,持續開展基礎研究,為大樹茶開發與利用打下堅實基礎,產出的大樹茶,不僅銷往國內各地,更遠銷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和地區。一片“大樹葉”逐步成長為年產值1.5億元的“大產業”,讓古茶樹變成了“搖錢樹”。

延鏈補鏈創牌

以科技創新賦動力

  走進位于區中醫藥產業科技園區的華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培育車間,只見一瓶瓶白玉菇菌罐整齊地排列在架子上,一簇簇飽滿的蟲草花長勢喜人……華綠生物食用菌項目是國家級生態農業示范區智慧農業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去年一期工程實現食用菌產量1.5萬噸,產值約1.5億元。

  截至目前,全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95家,其中市級及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多家,全區農產品加工轉化率為75%。

  去年我區培育市農產品加工業“雙百”企業2家,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到18.37億元、增長10.5%,農業全產業鏈建設獲全市農業農村系統第一季度、第二季度賽馬比拼第1名。

  金佛山方竹筍被譽為“筍中之王”,但保鮮時間短成了產業發展壯大的瓶頸。為突破制約,我區建成年產1.5萬噸蔬菜食品精深加工項目、季季豐食品方竹筍液氮速凍加工項目,有“冷”技術的加持,新鮮方竹筍和蔬菜實現了供應自由。

  方竹筍的冷鏈延長,是我區農業產業科技賦能的一個縮影。目前,全區建成智慧農業項目6個,打造智慧農業市級示范項目2個,建成益農信息社217個。培育本土電商主體,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2億元,全區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中信息化技術覆蓋率達75%。

  近年來,我區大力實施品牌農業發展戰略,創建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72個,著力打造了“南川米”“金佛玉翠”“南川大樹茶”“南川方竹筍”和“南川雞”五大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南川米”“南川玄參”入列2023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

立足資源稟賦

以農文旅融合增效益

  去年,“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環線火“出圈”,該線路將我區14個鎮街60多個村(社區)串聯成線,實現了旅游業整合發展,促進了鄉村振興。

  隨著熱度的增加和配套的完善,“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自駕游線路、南茶春韻重慶生態大觀園自駕游線路先后入選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高標準藍莓示范基地、大樹茶基地、方竹筍基地成為農旅融合發展的熱門打卡地;“大觀原點”入選重慶鄉村振興十大示范案例……“大金佛山178環山趣駕”環線逐漸成為我區的“旅游線”“產業線”“振興線”。

  去年,我區新創建市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鎮1個、村3個,成功舉辦首屆茶旅文化節、第二屆“千年金山紅”大樹茶采摘節,在第五屆中國國際茶葉博覽會上,我區獲評“2023年全國特色魅力茶鄉”,茶旅融合促鄉村振興項目入選第三屆重慶市鄉村振興十大示范案例,木涼鎮漢場壩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接下來,我區將充分利用資源稟賦,依托良好氣候及生態條件,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品質,因地制宜將觀光農業、休閑旅游、體驗研學、避暑康養、健康食品、戶外運動、體育賽事等進一步融入鄉村發展,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

培育經營主體

以綜合改革添活力

  我區在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新型經營主體日益成為農業經營的主力軍。

  近年來,我區通過規范提升農民合作社、加快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舉措,扶大扶強新型經營主體,切實發揮農業合作社的引領和帶動能力。

  截至目前,我區有農民合作社1400多家,其中國家級示范合作社6個,市級示范合作社26個,家庭農場851家,其中市級示范場17家,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水平居全市前列。

  同時,通過積極探索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信用社(農商銀行)“三社”融合發展模式,形成了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農村金融協同發展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去年,我區成功獲批市級農業社會化服務創新試點區縣。

  強化人才保障。逐步完善“讓人才留在鄉村、流向鄉村”機制,鼓勵高校畢業生、復員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到鄉村發展,已累計回引各類人才2.2萬人。同時,積極培育高素質農民、農村致富帶頭人等,現高素質農民超過8400人。

  接下來,我區將加快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工程,推動能人、青年、務工人員回鄉村“四進三回”行動,讓鄉土人才在增產增收中成長起來。引進一批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壯大農業社會化服務隊伍力量,切實發揮“土專家”“田秀才”在農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