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蕭月
開始學心理學的時候,覺得好簡單。印象最深刻的是看羅杰斯咨詢案例,重復、共情、耐心,仿佛三束強光,連最幽暗的人心深處也能照進。于是雄心勃勃地考證、看書、筆記,期待著有朝一日也能當上心理咨詢師。
也做過不算心理咨詢的咨詢。第一個女孩,十二三歲的樣子,已經很久沒和母親說過任何話了。她的母親找到我,希望我上門去和女孩聊聊,看看問題究竟出在什么地方。我去了(現在想想真是無知無畏啊,我那點皮毛都不算的知識,怎么敢上門去挑戰一個正和母親對峙、和我完全陌生也沒有意愿和我談談的青春期女孩呢,梁靜茹也給不了這么大的勇氣吧。)結果可想而知,我說了一大通,最終她只留給我一個倔強的背影。第二次失敗經歷是一個初中男生,因和父親關系惡劣,偶然間被父親打了一巴掌(其母敘述),就怎么也不肯上學了,最后每天都關在房間里不出來,也不和家里人說話。他的母親非常難受也迫切地想改變這種狀況,但是任何人都叫不開他的門,我甚至連他長什么樣子都不知道。
由此我知道自己的斤兩了,而且隨著相關書籍閱讀量的增加,我越來越明白我很難成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詢師。但還是被那些書所吸引,最后最大的收獲是治愈了自己。我很早就知道自己是有心結的,那些早年的家庭經歷對我的性格、心理尤其是愛情觀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但那背后是什么?我該怎么去看待、去溝通、去和解,最終讓現在的自己過得更幸福?那段時間看了不少相關的書,不停地思考,同時也在經歷中學習和反思,最后,我成了今天的我。我常常想,我比有的人多讀一些書,偶爾表現得更愛思考,只不過是因為我比他們生活更不幸而又更敏感,走過的彎路更多一點而已。
2024年讀完的第一本書是歐文·亞隆的《愛情劊子手》,書里講了亞隆博士的10個咨詢案例。有年屆古稀卻陷在對小自己30歲的治療師的癡迷中無法自拔的女性塞爾瑪,有因身患絕癥而變得粗鄙、妄想強暴不犯法、希望與許多女性發生關系的卡洛斯,有因10多歲的女兒去世而忽略了家人、攪亂了所有現實生活的彭妮,有因過于肥胖而處處不順的貝蒂……現在,我對咨詢師抱著真誠的敬意,當然亞隆博士作為享譽世界的大師值得更多仰視。他如此淵博,深諳夢境所含的隱喻;如此敏銳,從來訪者雜亂的表達中直抵事情的本質;如此掌控,在紛繁的線索中始終引領來訪者沿著主線前進;同時又是如此真誠、共情,他尊重每一個來訪者,警惕自己的反移情,袒露自己的經歷、困惑、無知,從不扮演一個高高在上的萬知萬能者。而淵博、敏銳、掌控、共情、真誠,恰恰是一個咨詢師所必須具備的品質。
《歷史三調》中有個細節,1856年金鐘罩氣功在華北大地盛行,以其刀槍不入的神功吸引眾多會眾。而我在另一本書上看到哈佛大學成立于1636年。當時的感覺是“倒抽一口冷氣”——在哈佛大學成立200年后,清朝統治下的國人、甚至統治者自己還相信氣功能刀槍不入,怎么能不落后致辱呢?同樣,看到他們寫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關于衰老、疾病、臨終關懷的治療和心理咨詢方面的書,我深感我們至少還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來追趕進步。那么,當前令很多人憂心的青少年抑郁、自傷等心理問題,還有整個社會逐漸多發的種種心理疾病,是不是也曾在發達國家發生過了?他們是如何應對的?或許,心理醫生普及,人們把和心理咨詢師聊聊當作一種常態甚至必須也將在某一天成為我們的現實。我樂觀地想,說不定那還可以反過來影響人們的思考和表達呢,畢竟,心理咨詢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坦誠,說真話。
亞隆博士說,四個主要的存在性關懷——死亡、生活的意義、孤獨和自由在每個人內心都至關重要。但是在我們的文化中,死亡甚至是一個禁忌,圣人說“未知生、焉知死”,父母長輩更是不允許談論這個話題,我想很多人都聽過某個人因為談論了禁忌話題而為自己引來災禍的故事。我害怕災禍。但是我知道,回避絕不是最好的辦法。我,我們每個人也都會經歷孤獨、疾病、衰老、死亡,會受到無聊無意義感的襲擊,回避只不過是埋下一顆未知的種子,在未來的某一天它會以各種面目再次侵襲我們的生活。
最近和朋友聊天,她給我講到“開悟”這種境界,說這是一種不能言說、不能表現但至上喜悅的狀態,有的人修一輩子也不一定能達到,但是修道者終其一生都在追求這種境界。我無法理解“開悟”的狀態,但我突然想,人們追求宗教上的“開悟”,是不是也是為了緩解死亡、疾病帶來的焦慮?宗教中的“不在三界內、跳出五行中”不就是不死、不病、自由快樂的無上境界嗎?
宗教與心理學,在那一刻在那個點上交匯了,那個點,叫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