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道勇
南川的尹子祠是一個有文化、有故事的地方,值得去看一看、走一走。
尹子祠應該是南川文人最值得驕傲的記憶,我們稱它為南川文化的發祥地,是為了紀念東漢大儒尹珍而建立的紀念場所。
新修建的尹子祠文化公園位于鳳嘴江畔,是在尹子祠原址基礎上重修并擴建而成。尹子祠是清代光緒五年(1879年)由南川縣令黃際飛和舉人徐大昌所創修,至今有一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了。
漫步鳳嘴江畔,南川新城躍然眼前。十多年前,這里還是一片鄉野荒灘,城市建設的發展,將鳳嘴江囊括入城,使其成為又一條穿城而過的景觀河。最早的南川城,大約就是由東街、南街、西街、北街圍成的僅有兩三平方公里的區域,半溪河自東南向西北方向進入南川老城,成為南川老城一條飄逸的腰帶,給南川老城增添了無盡的靈氣。
那個時候,鳳嘴江遠在城西的鄉野,是出城往北通向來游關的必經之道。鳳嘴江發源于金佛山西坡,在南川城區周邊有意無意地彎了幾個彎,變得蜿蜒曲折起來,形成了許多半島狀的陸地。
尹子祠舊址正好就處在一處河灣形成的半島上。鳳嘴江在這里先由南往北、再曲向東南,形成了一個風光絕好的半島。而這個半島的尖角正好對著永隆山上的一個埡口——冒米埡和來游關。冒米埡和來游關是南川通往重慶府的必經之地,是出城的大道。清朝末年,至少有兩撥外國人從重慶的木洞、豐盛等地出發,經觀音橋(現南川大觀鎮)、木涼傘到達冒米埡和來游關,然后經由鳳嘴江龍濟橋進入南川城。
現在的尹子祠文化公園,流光溢彩,美輪美奐,成為許多市民朋友休閑、品茗、參觀、賞景和參加書法、茶藝、演出等文化活動的場所。
去往尹子祠文化公園,有三條路徑。一是從鳳嘴江邊的廉政文化公園穿過尹子北路進入;二是從鳳嘴江對岸的南川區總商會大廈跨越龍濟橋進入;三是從城投天元小區一側沿河邊從公園正門進入。尹子祠文化公園正門是一個仿古建筑的門樓,門楣上書著“尹子祠”三個大字,落款是中國著名作家王蒙。這幾個大字,是2021年的時候,由南川的文化人費盡周折輾轉找到王蒙先生所題。王蒙先生與南川有緣,曾經到過南川,為南川題寫過“南川文化”字幅。王蒙先生有感于尹珍在西南傳授經學、教化南夷,欣然提筆為南川尹子祠文化公園題寫“尹子祠”園名。
進入大門,沿鳳嘴江畔進入尹子祠文化公園,左側是一堵石墻堡坎,堡坎上面有參天銀杏樹數株,據說都是當年建祠時所植,已有一百四十余年歷史。緩步徐行,右側鳳嘴江上,一座古老的石拱橋凌空獨立,通向對岸南川區總商會大廈,此橋即為龍濟橋。據《南川縣志》記載,龍濟橋是清朝乾隆年間一個叫馮魯山的人所獨修,但后來亦經歷過幾修幾毀。最初的龍濟橋,當在現在尹子祠文化公園的接官亭處,也即是半島的尖角處,那兒正對著來游關,是重慶府到南川縣官道上一道重要的津梁。現在鳳嘴江河道經過整治,兩岸都形成了健身步道,岸線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隱約還可以見到岸邊橋墩遺跡。現存的龍濟橋是老橋損毀后于清末年間重修的,也有百多年歷史了。橋如彎弓,拱于江面,青石斧鑿,滄桑如歌。
現在的尹子祠文化公園,新建了樓臺戲閣、茶茗會場、尹珍紀念館、南川家風館、尹子雕像等設施,但也融進了原尹子祠的元素,保留了原址上的六角亭、接官亭等古跡,并按原圖恢復了務本堂、舫齋、草亭等設施,可謂古今貫通、彎環折轉、曲徑通幽。身穿漢服的禮儀姑娘,手捧一杯千年金山紅,悠揚的古箏余音裊裊,讓你頓覺耳目一新,生津止渴,流連忘返。
園內所有的門柱、廊柱上,都題寫了對聯。這些對聯是通過發布征聯啟事向全球征集到的優秀楹聯。征聯也是一種文化活動的方式,通過征聯,不僅弘揚了傳統文化,傳播了中華文明,還提升了南川和尹子祠的知名度、美譽度。據有關負責人介紹,征聯時不僅得到了國內各省以及港、澳、臺等地楹聯愛好者的響應,還收到了美國舊金山、紐約以及新加坡等地華人的聯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海內外華夏子民的精神紐帶。
據《南川縣志》記述,尹子祠“沿岸高下,青楓翠柏,參差森蔚,上有石欄,種竹夾道,臨江一亭,俯映波心。”現在的尹子祠文化公園,不僅綠樹掩映、青楓翠柏,而且還種植了夾道翠竹。
竹子是古代文人表達心志和氣節的植物品種。蘇東坡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袁枚的“竹有低頭葉,梅無仰面花”,柳宗元的“迸籜分苦節,輕筠抱虛心”,鄭板橋的“千磨萬擊仍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都是借竹言志抒情,把竹子擬人化了。尹子祠自修建的時候就種植了竹子,所以新建的尹子祠文化公園也種植了翠竹。這些竹子一叢叢,圍植在尹珍雕像周圍,也表達了一代儒學大師尹珍以竹為節、虛心求學、義無反顧來此傳學講經的志向和決心。
漫步尹子祠文化公園,從園中到園外,一股文化的脈沖之氣撲面而來。這里不僅有千年文脈的傳承,還有千年大樹茶的芬芳,漫步回廊間,品茗竹籬下,不亦樂乎!古之南川,此地離縣城中心甚遠,相去足有五六里地之遙,而古之文人卻選此一荒野之地,創修尹子祠,以事紀念之事,可謂其胸懷寬廣、視野奔放。現在,尹子祠文化公園又被包裹在南川城市新區的中心,周圍山環水繞、高樓林立,現代與古典,城市與農村,山川與河流,湖光與山色,游人與市民,觀光與休閑,都成為這座公園的構成因素,讓人流連忘返。
這難道不是一種文化的信心和力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