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治國
在那個風塵仆仆的年代,一個鄉村剃頭匠走過了他平凡又偉大的一生。他就是我的父親,一個手握剃刀,以善良和熱心贏得人們尊重和愛戴的普通人。
父親生于上世紀30年代,比母親小三歲,父母一共生養了我們姊妹9個。在當時那個年代,因家里人口多,一大家子吃飽飯就是個大問題。父親除了忙田間地頭上的農活外,還特地拜師學了剃頭的手藝。
在農閑時節,父親便開始給鄉鄰們理發。剛開始的時候,父親是不收費的,后來,來我家理發的人看到我家的條件,覺得于心不忍,便適當地給點錢意思意思。最早的時候是幾分錢,后來便是一毛、兩毛。這些錢,也用在了家里的生活開支上了,成為家里一筆可觀的收入。
有時,鄰村的人也會邀請父親去他們村理發,這時,就需要外出的工具。理發用具不用說,關鍵是要有一把坐上去很舒服的椅子。于是,父親便請當時村里最有名的木匠老侍,做了一把很有特色的理發椅子。這把椅子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椅背可以前后移動:開始理發的時候,椅背是直立的,便于理發;當需要刮胡子的時候,就調整椅子中間的金屬齒輪,把椅背使勁往后靠,這樣一方面刮胡子比較省事,另一方面人躺下來也很舒服,可謂兩全其美。
外出到鄰村剃頭不比在家里,行頭少不了。除了要穿一身大褂外,還要有一根上好的扁擔,將剃頭工具隨身攜帶。扁擔的一頭挑著工具箱,工具箱里裝滿剃頭用的推子、剃刀、機油、梳子、磨刀石、毛巾等物品,另一頭則是一把剃頭專用椅。
從此,一副行走的剃頭挑子,便成了那個年代我老家附近一道亮麗的風景,剃頭挑子到了哪里,哪里便是人群聚集最多的地方。有時是在熟悉的人家里,有時遇到逢集便在街頭,人們圍在一起,邊理發邊聊天,父親儼然成了農村活動家。
久而久之,父親成了四鄰八鄉的名人。不僅如此,父親當時拜師以后,還學了一手正骨絕活。村里有誰干活不注意,遇到胳膊扭了、關節脫臼了,或者下巴脫位等情況,到父親這里,三下五除二,一會兒就能治好。因此,父親在周邊地區名氣越來越大。
但這種幫忙的事,父親從來不收錢。時間長了,人們都知道父親的脾氣,便不再強求,只是過后送些雞蛋之類的東西,聊表心意。
后來,我三哥初中畢業后就跟著父親外出剃頭,挑剃頭挑子的重擔,就落在了三哥的肩上。
三哥跟父親外出剃頭其實就是學徒工,但他非常喜歡剃頭這個職業,學得也快,很快就上手了。有好長一段時間,到達目的地后,剃頭挑子一放,父親就會和熟悉的老朋友們聊天,讓三哥自己給他們剃頭,只有人多了,忙不過來,父親才出場。
父親在村里人緣極好,而且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有一天深夜,村西頭一家姓張的老人突然去世,老人的兒子來到我家,讓父親幫老人理最后一次發,父親二話不說,拿起剃頭的家伙就去了。
回想父親的一生,耳邊仍時常回響著父親的話:“人行好事,莫問前程。”我工作后,父親常跟我說:“吃自己的飯,人家的飯是人家的,千萬莫伸手,更不要動這份心思。”
父親沒上過學,但父親樸素善良要強的性格,在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正直、公平、自律的種子,直到現在,每每想起老父親的話,仍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