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里的峰巖鄉千丘村梯田綠意盎然。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迎著冬日暖陽,走進峰巖鄉千丘村,千層梯田綿延繞梁,田間油菜綠意盎然,蔚為壯觀。
近年來,峰巖鄉堅持黨建引領,創新推出閑置土地“田管家”托管模式,全鄉土地托管面積3150畝,年產值615萬元,全年接待旅游觀光游客5萬余人次,帶動三產收入500余萬元,開創“一產帶二產促三產”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交出“誰來種”“種什么”“糧食安全”的峰巖答卷。
破解土地閑置撂荒難題
沿水泥耕作道前行,點綴在梯田間的“千丘秋千”“豐收臺”“千丘水車”“千丘塝釀酒坊”等景觀盡顯鄉風、鄉韻、鄉愁。曾經撂荒的千丘梯田,現在成了村民的“增收田”、游人的“打卡地”。
“千丘村坡地多、田塊小,雖然是梯田,但土質薄,積不住水,種不出水稻,以前村民棄耕的多。”村民蘇代云說,現在不同了,村民如果外出打工,只需把土地交給“田管家”,就算后面村民要回家種地還是熟田熟土。
蘇代云口中的“田管家”,是峰巖鄉將村民閑置撂荒的土地,交給本地的種植大戶、農業公司、合作社托管服務的新模式。
“近年來,鄉鎮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誰來種地’是難題,更是以后的大問題。”峰巖鄉黨委書記王華介紹,鄉里七溝八梁上的小塊地,很難實現機械化操作,外出村民大多選擇讓親朋好友代種,或是棄耕撂荒,導致全鄉實際耕種面積不斷減少,地力不斷下降,“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2021年底,鄉里廣泛征求村民意見建議,最終決定在千丘村試點將閑置土地交給“田管家”托管,統一種植農作物,打造農業景觀,形成規模效應解決“種什么”。
經過系列流程后,最終由千丘村種植大戶黎永平和曹仕碧共同托管村里600多畝閑置地和荒地,實行油菜、高粱輪作。
破解村集體經濟薄弱難題
盤點當年土地托管的收益,千丘村村集體增收近6萬元。作為“田管家”的試點,千丘村獲得了成功。
今年,峰巖鄉在全鄉推進,托管面積3150畝,年產值615萬元。“田管家”收入的5%交給村集體,村集體又按“442”的比例分配收益,即將收益的40%拿出來分配給脫貧戶和老弱病殘等困難群體,另外拿出40%用于公共服務,剩下的20%用于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
“以前糧食收獲后,沒有場地晾曬存儲,都是低價賣出,若遇到連陰雨天,可能顆粒無收,糧食安全和收益得不到保證,我們鄉積極爭取資金,建成了烘干房,目前正在建設釀酒坊,形成第二產業。”王華表示,建起釀酒坊,收獲的高粱有了去處,將減少糧食損耗,確保顆粒歸倉,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
破解鄉村發展村民增收難題
“人在田中,田在畫中。”今年油菜花開和高粱紅時,千丘梯田披上“彩裝”,游客紛至沓來。村民們將自家土雞、土鴨、雞蛋、鴨蛋、老鹽菜、蘿卜干、蔬菜等農副產品擺放出來供游客購買。
“上了年紀的村民勞動能力下降,增收渠道窄,現在在家門口就能有務工收入。”千丘村副主任白安華說。
如今,峰巖鄉開起了“千丘部落”等3家農家樂,正陽村還建起了游客接待中心。鄉政府投入資金建成停車場、公廁、釀酒坊和露營基地,形成了“一產帶二產促三產”的農文旅融合發展格局,曾經偏遠的山鄉,正在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