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洵
我的故鄉有兩樣特產頗有名聲:一是古樹茶,遠近聞名,但其價格不菲;二是辣醬,當地人叫“海椒醬”,因其價廉味美,很受吃辣人的青睞。這不,我的同事就多次托我從故鄉給他們帶來,我樂助其成。
其實,南川原小河片區、大有片區的農家都會制作辣醬。而今,由于外出務工的人多了,種辣椒、做辣醬的人才少了。物以稀為貴,辣醬才可以賣錢了。
辣醬是怎樣制作的呢?現將其制作工藝述之于后,供諸位愛醬者參考用。
入秋以后,直到10月上旬,采摘醬紅辣椒(沒紅透的那種),自家未種的,可自行購買,數量若干。
淘凈剖開去籽,備好少量大蒜、花椒或其他香料如八角之類,再用石磨推。推磨時,要用短棍在磨眼處將辣椒杵著,否則不如磨,如此將辣椒磨成漿,濃度自定,不宜太稀。用磨子磨的辣醬,有時帶有粗塊,但是維生素受破壞很小,當然也可以用機器打磨,這樣速度快,其醬細而均勻,但因溫度高,對維生素有較大損害,所以如果購買,那看起來粗細不均勻,略帶生味的,恰是最天然的。
放入食鹽,隔幾天即可食用。鹽少了,酸味就重,酸味不濃,則較咸。這個度,每個人有不同的把握。
德隆辣醬比之于其他地方的辣醬,其不同在于:浸泡時加料是方竹筍。其他地方的辣醬一般浸泡都是稚姜、蒜瓣、藠頭、地環(地牯牛),其味也美。
故鄉辣椒成熟時,正是生長于海拔1300米左右地段方竹筍采收的時候,辣醬準備好了,擇其比大拇指稍粗的方竹筍削殼剝盡后不沾水,再將其折斷放進醬缸里,加鹽,也可與稚姜等同浸泡,三五天后即可食用。
浸菜壇的泡筍也是削殼剝盡后不沾水放進,再加鹽,這樣的泡筍吃起來“嘎嘣脆”。如果是把浸菜壇里泡了三四天的方竹筍撈出來,再放進辣醬缸里,其酸味那才純正。
酸味菜比較開胃,可增加飯量。辣是川渝人基礎口味,無辣不成席,有辣才舒服。
民間有種說法:孕婦喜吃酸味菜,則預示生兒子;喜歡吃辣味菜,則預示生女兒,所謂“酸兒辣女”也。有同事就說,德隆的辣醬泡筍,又酸又辣,喜歡吃的孕婦一定懷的是龍鳳胎。
德隆辣醬并非統一品牌,也非商標,作為一道民間手工菜肴,并無統一標準,此家和彼家的口感可不一樣,但“酸”和“辣”是其共有特點。
鎮上街邊也有出售的手工產品,塑料瓶子包裝,分大、中、小不一,單價50元、30元、10元不等。
行文至此,又收到同事短信如下:“朱老師,我想問問辣椒泡筍還有沒有呀?感覺好好吃,想買一點來吃,我要兩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