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8日,整齊排列的“潮汐攤區”,干凈有序。記者 甘昊旻 攝
南川融媒訊(記者 陳蕗穎 通訊員 張延)11月28日早上6點剛過,金科小區門口的“潮汐攤區”又熱鬧了起來,近百米長的步行道一側,一個個潮汐攤位整齊排列,攤主們在規劃的區域內手腳麻利地擺上貨品,附近小區的居民趁著新鮮正在挑選貨品。
針對流動攤販占道經營治理難度大、易反彈,城市居民、賣菜攤販、城市管理者之間矛盾突出問題,區城市管理局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向社區群眾找問題、求辦法,在全國率先探索“潮汐攤位+721工作法”,全面轉變以罰代管的傳統執法導向,將“我要管我要罰”的傳統管理觀念,轉化為“我來服務我們一起整改”的現代服務理念。
經過下沉調研走訪,結合群眾意見、商家反饋、交通狀況,區城市管理局厘清游攤種類、分布區域、流動時間等關鍵信息,在人群密集的小區附近規劃“潮汐攤區”,根據不同經營主體,分別設置6:00~9:00、16:00~19:00、18:00~21:30三個經營時間,引導流動菜農、瓜果農和經營攤販,根據早中晚不同時間節點,入位規范經營。目前,我區規劃了“潮汐攤區”31處、攤位2100余個,有效破解占道經營“整治—反彈—整治—再反彈”難題,告別以往“一刀切”式的攆、罰和沒收,不僅為群眾提供創收崗位,還不收取流動攤販任何費用,受到群眾好評。
菜農龔小燕一家平日在家種地種菜,在滿足自家食用之外還有很多剩余,所以買來一輛小車,將自家菜地里的蔬菜拉到城區擺攤售賣。“我以前就是到處擺攤,不固定,比較辛苦,跑起來很麻煩。”龔小燕告訴記者,固定的售賣攤點,讓她積攢了很多長期購買的老客戶,每天的蔬菜基本都能全部售賣完,收入也相對穩定了些。
為了保證“老客戶”們每天都能買到新鮮蔬菜,龔小燕還找到老家周邊年齡較大、出行不便的親戚、村民,承諾由她幫忙代賣蔬菜,她只留取一部分運輸成本,把更多的收入給到村里的老人。每天龔小燕凌晨三四點鐘就出發,驅車50余公里,將新鮮的蔬菜從農村拉到城區售賣,攤位也從1個變成了2個,自己在金科小區“潮汐攤區”售賣,家人則負責在博翔譽峰“潮汐攤區”售賣。
目前,區城市管理局正以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為目標,積極引導攤點成立自治管理組織,建立自治公約,將城市管理法律法規融入其中,鼓勵攤販共同遵守,有效實現從“被動服從”個體向“主動守法”的城市管理共同體轉變,從被管理者向受益者、管理者、守護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