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景物記
發布時間:2023-11-28 09:52:31 來源:
新聞摘要:

  

  □ 熊芯

  一段時間,我喜歡和幾個攝影朋友,登上大觀鎮鄰近的香爐寺茶山的六角亭,去拍攝大觀鎮的晨曦和傍晚的美景,去感受大觀鎮色彩斑斕的四季變化。

  大觀鎮西高東低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它獨特的低山和淺丘地貌,雨過天晴,平坦低洼的地勢,水汽便慢慢升騰,大觀集鎮在云霧繚繞中時隱時現。此刻,陽光從云層中穿透霧靄和林木,柔美的光束照射在大觀原點的玻璃光伏連廊,再將光線向天空反射回來,一幅廣袤平疇的鄉村美景便呈現在眼前。鏡頭里偶爾有白鷺、灰鶴貼著龍川江水波不興的江面翩翩飛舞,那種鷺鶴齊“舞”的田園風光,那種落日映飛鳥的美麗畫卷,確實如夢似幻。

  說起大觀,可能人們的第一印象,應該會想到《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但我這里所寫的大觀,是重慶市南川區大觀鎮。該鎮面積87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小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鎮,也是重慶經濟百強鎮、首批鄉村旅游示范鎮。

  其實,大觀這兩個字,單從字面意義上講,指盛大壯觀的景象;另一層含義指規模宏大、內容齊備。徜徉在大觀鎮這片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土地上,讓人感覺到——大觀鎮呈現出非同凡響的大觀景象。

  歷史上,大觀不僅是南川的北大門,同時也是川南黔北通往重慶的重要驛站,古稱“大關”,后演繹成“大觀”。大觀從開埠以來,眾多商賈云集于此,他們從云貴高原,大婁山脈一帶收集山貨經大觀上渝府下鄂州,自古成為繁華的川黔鄂古道。據《南川縣志》記載,大觀也稱“觀音橋”,觀音古橋是建造在川黔鄂古道龍川江支流上的一座單孔石橋,距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正是由于南來北往人員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大觀人包容開放、勤勞善良、吃苦耐勞的精神特質,也給這里的人們走出大山,了解世界打開一扇門,從而孕育了大觀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鎮內還有花巷、圈井、十八梯、清平寨、福祿關、張之選碉樓、羅氏莊園朝門等歷史地名,這些古跡和地名彰顯著這條川黔鄂古道上的曾經與過往,繁華與興衰。

  大觀原野,空氣清新,香風習習,我站在空曠的田野上,聆聽大地的呼吸,萬物的私語,也仿佛能聽到發自內心的聲音。

  山風是那般的溫柔,當我們走進金龍村鄉情館時,被那些親切熟悉的農具深深吸引。鐵锨、鋤頭、镢頭、犁鏵、籠、背篼、扁擔……看著眼前的各種農具,讓我想起小時候,那時我并不明白,父親為何對賴以生存的土地那般虔誠,種田如繡花,精耕細作,樣樣農活兒都得講究。長大后才知道,農具對于莊稼人的重要性。父親愛惜農具,鐵锨、鋤頭、镢頭、犁鏵,每次用過,他都會蹲在地頭,尋一塊碎瓦片,或扯一把野草,將上面的濕泥擦拭干凈然后掛在通風陰涼處。

  土地是萬物之母,大觀作為南川的產糧大區,大觀人匍匐在土地上既嗅到了土地芳香,也聽到了龍川江的怒吼。曾經的龍川江一遇到下大雨就要漲水,漲水時成片的稻田被淹,村民們看著龍川江“撒野”也只能望江興嘆。為解決龍川江洪水泛濫,當地政府開展了治江工作。新建護岸堤32.4公里,河道清淤16.2公里,改建人行橋13座,拆除原龍川廟水電站及其攔河壩。護岸斷面采用漿砌石與土堤復合的生態式,河道常年水位以下采用漿砌塊石貼坡式護岸,常年水位以上采用土堤,迎水面植草綠化,堤頂硬化兼作人行休閑小道,兩邊種樹。沿河道適當長度設攔水坎、下河梯道和田間排水孔,既方便群眾抗旱取水,又增加河道水景。同時,龍川江沿岸進行景觀綠化,修建鄉村旅游公路,打造廉政文化公園,真正把龍川江流域打造成為生態農業休閑觀光園。

  當我再次登上香爐寺的觀景亭,整個大觀盡收眼底。那些漂亮整潔的農家小院,那些裊裊婷婷的農舍炊煙,那些整齊劃一的科技大棚,讓人感受到了一面是人間煙火,一面是科技的春天。

  田野上的一朵云飄在半空,潔白的云朵是那樣的輕盈純凈。在大觀,體驗采摘“藍莓”東籬下,悠然可見“金佛山”的詩畫田園美景;品嘗稻田泥鰍、酸湯老鴨以及土制臘肉等鄉野美食,這樣的景鎮村一體,農文旅融合,讓心之歸處是原鄉。在大觀,我們看得見山,也能望得見水,可聽見鄉音,也可記住鄉愁。正是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在鄉村振興的號角聲中,大觀兒女正接續奮斗,相信他們一定會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業績,也必將更加蔚為大觀!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