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散記(三)
發布時間:2023-11-23 09:14:13 來源:
新聞摘要:

  

  □ 余道勇

  大觀原點,為什么不是“大觀圓點”?

  大觀鎮區位優越,是南川融入中心城區的首要門戶,距中心城區僅半小時車程。這里是國家級生態農業園區和中醫藥產業科技園區,有十二金釵大觀園、川軍血戰影視基地、現代農業觀光區、市級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示范片等旅游景點,有星級農家樂30多家,全年可接待游客400萬余人次。在這里建設一個游客集散中心,很有必要。

  大觀原點應運而生。人們關注的不僅是這個游客中心的功能,更把注意力放在那獨特的圓頂建筑上,大家有時誤為“大觀圓點”,而實際上它叫“大觀原點”?!皥A點”好理解,因為它是圓的,而原點呢?

  原點就是原鄉,它不同于物理的“圓”。在這里,我們聽得見鄉音,看得見鄉愁。今年春節期間,有書法家來此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為村民們免費書寫春聯,現場人頭攢動,供不應求。人們從遠方歸來,找得到這么一個地方,傾訴鄉情,寄托原鄉。

  原鄉就是故鄉,是帶著文化韻味和情感因素的故鄉。美麗的黎香溪,這個名字就夠美的了,如果再加上一絲傳說,你或許會被感動得流淚。傳說,黎香溪畔就是一位名叫黎香的姑娘與一只白龍相戀相守的故鄉,但由于清規戒律的阻隔,二人不能長相廝守,白龍便化身為黎香湖,守護這一片土地。所以現在黎香湖的形狀就是一條龍的形狀,那龍角龍須龍足龍爪活靈活現,不信你可以打開地圖來看看。而黎香姑娘思念的眼淚,也匯成了一條溪流,這條溪流就是黎香溪。

  然而神話畢竟是神話,它反映的是人們心中最美麗的最善良的一種愿望。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大觀地區是金佛山下的魚米之鄉,同時盛產梨子,每到春天,這條溪流的兩岸梨花香氣四溢,人們流連忘返,便把它叫作“梨香溪”。但好景不長,由于戰亂等原因,這里的人們不得不順著梨香溪去往巴縣、涪陵、渝州或更遠的地方謀生。背井離鄉,鄉愁依依,人們又把這條溪流稱為“離鄉溪”。離鄉和離愁,春去冬回,人們把鄉愁都寄托在這一條“離鄉溪”上。后來,人們安居樂業,魚米之鄉變身生態農業園,人們又懷念起了黎香姑娘,這條溪流便又叫作了黎香溪。

  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總是伴隨著文化的因素。譬如我們能夠來大觀采風,也是借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光。不論是花田小院,還是漫居·黎香渡等民宿,都不是只供你吃飽喝足的物質供應站,更是精神享受的文化旅游。在現在的消費中,如果沒有文化的因素,還不如茹毛飲血和刀耕火種。就拿金龍村這個名字來說,金龍村就是金銀寺和龍井灣各取一字的組合,這夠有文化的味道了吧!

  文化,永遠是鄉村發展的主題。大觀自古就有文化的基因,人杰地靈。

  金佛山碧潭幽谷景區入口處有一石碑,碑上刻著一首七絕:“一枝邛竹一詩囊,兩腋清風送夕陽。幾度別僧還小立,天生兩眼為山忙?!边@首詩就是大觀籍前清舉人周伯寅所撰,說的是周舉人與金佛寺僧人相送道別的故事。

  在《南川縣志》上還錄有一首小詩,詩云:“不用玲瓏斗好峰,扶輿磅礴此為宗;石蟠窟宅藏霖雨,松林波濤起臥龍?!蓖瑯用鑼懙氖墙鸱鹕骄坝^。此詩的作者是周伯寅的堂叔周士岳,亦為前清舉人。周家一門,明代自江西吉安入蜀,移居南川觀音橋(現大觀),到周士岳一代兄弟八人,有五人考取舉人或進士,加上貢生共有十六人之多。再往后,周氏后裔中有周應培、周應德兄弟,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重慶地區的地下黨員,其中周應培曾任川師、南川、南岸等地中共地下黨支部(特支)書記,周應德是中國刑法學創始人。

  大觀的文化傳承不僅在于人杰,還在于古跡。目前大觀鎮境內除了三百年古橋觀音橋,還有花巷、圈井、十八梯、清平寨、福祿關、張之選碉樓、羅氏莊園朝門等歷史地名,彰顯著這條川黔茶鹽古道上的繁榮和興盛。其中,張之選碉樓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羅氏莊園朝門是市級歷史建筑。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美好生活是什么,不就是高質量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嗎?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首要任務,而鄉村文化的發展和振興,則是高質量生活的關鍵所在。大觀這片熱土,不正是在朝著高質量的生活目標而努力奮斗著嗎!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