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天下第一桌山”“地球生物基因庫”“中華藥庫”等集諸多美譽于一身的金佛山;擁有空氣富氧、土壤富硒、水源富鍶“三富”資源;獲評“中國氣候宜居城市”國家氣候標志;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Ⅱ類……
生態,是南川最厚實的“家底”。近年來,我區著力抓特色、揚優勢,全力加強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以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帶動提升全區科技創新能力,用科技創新之筆繪就“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美麗畫卷。
截至目前,全區共建成金佛山野外觀測站等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5個,川渝重點實驗室等市級科技創新平臺64個、區級科技創新平臺64個,規上企業建立研發機構達62.8%。
厚植綠水青山底色 打造國家級創新平臺
去年,生活在金佛山自然保護區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葉猴遭遇飲水問題,我區遵循“自然保護為主,不過度打擾”的原則,采用人工實地查勘與無人機監測相結合的方式,探查黑葉猴主要棲息地及周邊區域內的水源分布情況,并在水源干涸處就近就便設置臨時補水點15處,增派生態監測員早晚巡查并及時補水。
日前,我區建立首個銀杉監測樣地。為了更好保護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植物銀杉,科研人員安裝了物候相機和微型氣象站兩組監測設備,不僅可以對銀杉細微的生長變化進行光譜監測,還能對所涉及的生長要素進行24小時監測。
金佛山自然保護區有豐富的生物物種,區系復雜,垂直帶譜完整,過渡特征明顯,有著和諧穩定的自然生態系統,發揮著保存種源、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維護環境等重要生態作用,對周圍地區農業生產起著重要保護作用,在植物學、森林學、生態學和環境科學方面均有著重要意義。為了加強金佛山保護,我區通過打造國家級創新平臺,利用智能化設備監測,讓山中各類資源都盡在掌握。
2004年起,在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的推動下,我區與西南大學、市藥研所等單位開始在金佛山及周邊喀斯特槽谷地區開展生態環境監測工作,為解決西南喀斯特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和推動長江上游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數據和理論支持。2011年,金佛山被納入自然資源部第一批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重慶金佛山科普教育基地被命名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2019年,金佛山野外觀測站被納入教育部第一批野外觀測研究站;2021年,金佛山野外觀測站被納入科技部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獲批重慶金佛山喀斯特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多個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依托金佛山野外觀測站開展觀測、研究和示范工作,為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分共性產品真實性檢驗關鍵技術研究與標準規范編制”項目提交地面觀測類、產品生產類以及真實性檢驗類團體標準29項。
近5年來,金佛山野外觀測站承擔了國家級和省部級項目7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國家標準3項,發明專利和軟著10余項。
夯實“兩山”轉化根基 共建川渝重點實驗室
南川木波羅曾是“極危”樹種,差一點就絕跡了。經過科學家10余年的不懈努力,南川木波羅最終得救,有了現在欣欣向榮的景象。
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特色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團隊,就是南川木波羅的“救命恩人”。
2012年,由四川大學、重慶金佛山高等研究院以及重慶市藥物種植研究所共同組建的特色生物資源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這是國內首個省際共建重點實驗室,由知名生命科學家、四川大學教授丁顯平擔任實驗室主任。他說:“成立實驗室的目的,就是想把川渝兩地的科研力量整合起來,推動特色生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據了解,該實驗室是全國首個省際共建重點實驗室,是川渝兩省市實驗室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重慶部分落戶于南川區,占地30畝,以我區特色生物資源與生態、特色生物資源與大健康、特色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為研究方向,推動了特色生物資源的保護、開發和可持續利用。成立以來,該實驗室順利完成世界級瀕危植物南川木波羅的全基因組測序,化解了南川木波羅“傳宗接代”的危機;完成方竹基本遺傳多樣性分析,解決了金佛山方竹低海拔規模化種植問題,讓金佛山方竹從海拔1400米“下了山”;開發了爛果“變身”高端液態有機肥,每年為四川耙耙柑產區處置爛果20萬噸,節約資金6000萬元。
據了解,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深入推進,川渝兩地正加快共建重點實驗室,以“1+1>2”之力,推動成渝地區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增強生態發展動力 組建多能級創新基地
風過南川聞藥香,金佛山“中華藥庫”的自然優勢,造就了南川藥材資源富集、種植優勢明顯、科研底蘊豐厚的優勢特色,中醫藥全產業鏈發展的生動實踐在這里加速上演。
南京農業大學中藥材研究所原所長、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郭巧生曾談到,南川不僅擁有金佛山得天獨厚的藥材資源和康養資源,還擁有重慶第一個中醫藥產業園。“要把這種社會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充分利用專家資源,進一步推動南川中醫藥產業發展。”
早在2015年,我區就把中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和第一優勢特色產業進行培育,建成30萬畝中藥材生態種植基地、5平方公里中醫藥產業科技園區,成為全市唯一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目前,園區引進了上海醫藥、華潤三九、河北金木等23家知名企業來此落戶,在我區發展中藥飲片、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中藥制劑、中醫藥保健品,建設道地藥材示范基地,構建起“種、加、銷、醫、養、研”全產業鏈發展格局。2022年中醫藥全產業鏈產值實現36.82億元,成為全國中醫藥產業投資熱土。
數據顯示,全區擁有中醫藥大健康類市級創新平臺4個,區級創新平臺5個,高新技術企業4家,科技型企業20家。上藥慧遠與市中藥研究院實驗室重組方案已納入市科技局實驗室優化重組初步方案。
除此之外,區級科技創新平臺——頁巖氣研究開發中心“復雜構造區常壓頁巖氣富集規律研究”、超群工業研究開發中心“攪拌摩擦焊接工藝汽車輪轂制造”和優鈦實業研究開發中心“一步法低溫還原超純超細鐵粉生產”等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方略精控研究開發中心“碳鋼鋼絲加工工藝生產產品—SCM440光絲”和睿宇時空研究開發中心“激光雷達制圖系統v1.0”等創新成果行業領先。
依托各類創新平臺,我區匯集了一批高層次科技領軍人才,引育了一批高水平創新主體,取得了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成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凝聚了力量、增添了活力和動能。下一步,南川將聚焦中醫藥大健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配套、綠色裝配式建筑、現代服務業等主導、特色、優勢產業,精心培育、優化布局、創新制度、分類管理,全力加強各類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依托我區頁巖氣富集資源,努力推動西南石油大學與我區創建下一個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搭建高水平中醫藥大健康技術創新平臺,啟動建設中醫藥大健康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全市中藥制劑中心和藥用生物技術研發中心;支持“特色生物資源研究與利用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向國家實驗室邁進等,不斷完善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為南川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記者 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