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道勇
大觀有一個好聽的曾用名,叫觀音橋。
觀音或觀世音在原生佛教里本來沒有那么大的影響力,但是佛教文明在經受中國傳統社會文化洗禮的過程中,賦予了觀音菩薩消災送福、治病救人的本事,于是人們對觀音的好感度驟然上升,觀音深受民間愛戴。因此,以“觀音”為名的地方就多了起來,中心城區就有觀音橋商圈,南川也有不止一處地名為“觀音”或帶“觀音”的,如觀音巖、觀音碑、觀音橋等。
大觀這個地方,古時就叫觀音橋,什么時候叫為大觀的呢?
“大觀”一詞在1991年版的《南川縣志》上出現最多,其上有“大觀區”條目,放在區鄉鎮概況一章中,然后在“民國”一節中載:“民國13年(1924年),(南川縣)劃分都(區)和大場……9都(區):縣城、水江、大觀……”這是1991年《南川縣志》里描述1924年民國時候的區劃,這說明早在1924年,大觀這個名稱就有了。那么,更早的志書中關于“大觀”的記載在哪兒呢?
1991年版《南川縣志》在“行政區劃·清代”一節中還說,“有清一代,南川縣均實行里、甲制,觀音橋屬于南川縣豐隆里上六甲。”這說明在清代,大觀這個地方仍然是叫“觀音橋”的。而在民國15年,也就是1926年編纂的《南川縣志》(民國版)中,“觀橋鄉”或“觀音橋”名稱反復出現,比如在“金佛左部”條下記載:“觀音橋,邑之精華地也。縱橫四望,水田漠漠,如砥如鏡。眾山四面宮之,則又如盂。”其他還有多處記載為“觀橋”者,全書并未找到“大觀”之名。這段記載,起碼說明在1926年前后一段時間里,所謂的“大觀”之名,似乎并不存在,或者不能確證。但有一張《民國三十六年南川縣地圖》,則明確標出了大觀鄉的位置,這起碼說明,“大觀”名稱早在建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南川解放后,仍然沿用“大觀”一名,作為鄉鎮區劃的名稱。
至于為什么叫“大觀”,據說是因為鄰縣巴縣亦有一處叫觀音橋的地方,為了區別,南川縣的這個叫作大觀音橋,巴縣那個叫作小觀音橋,再然后,大觀音橋成了“大觀”,小觀音橋成了“小觀”。
既然叫作觀音橋,那一定與橋是有關聯的。觀音橋是確切存在的,它位于大觀鎮鎮區,是南川地區最為古老的石拱橋之一。
古代南川,一直轄有金佛山。金佛山是云貴高原與四川盆地的交接處,也是大婁山脈北端之最高峰。有山必有水,金佛山是長江水系之綦江、烏江兩大支系的分水嶺,在金佛山溝壑之間形成了一百多條河流,遍布南川境內。而獨大觀片區的兩大水流龍川江和黎香溪,其發源地不是金佛山,而是獨成一支,如龍川江發源于水潈老木溝,流經大觀、木涼、河圖、石溪,在鳴玉匯入大溪河入烏江,而黎香溪則發源于黎香湖,流經大觀、白沙、太平場,經涪陵入長江。
水流眾多,必然產生渡或橋。在無橋的交通要道,大多有公益性渡口,比如峰巖正陽古渡、太平場隔渡灘渡、慶元龐官渡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開始建造橋梁。在南川地區,各種古橋有一兩百座,均有百年以上歷史。
觀音古橋就是建造在川黔古道龍川江支流上的一座單孔石橋。據有關資料記載,觀音橋建于明朝崇禎八年,即1635年,已有380余年歷史。這次采風,我們真的應該去看一下這座橋的。也許由于觀音橋只是大觀街上不起眼的一部分,所以并不吸引人們的注意。
據說,此橋在建設過程中,有人挖出一尊觀音菩薩石像,于是取名為“觀音橋”。大觀是貴州茶商和鹽商去往木洞、藺市、豐盛等地進行貨物貿易的茶鹽古道重要節點,商賈達人來往頻繁,人們希望平安、發財、生意興隆,將此橋稱為觀音橋,抑或有祈求菩薩保佑之意。
為了交易或打尖的需要,清代在此建場易貨,便以觀音橋之名為場名。當時南川建有40多個場,作為供人們交易的市集,其中觀音橋場是南川第三大場。古時南川有“一陳二水三觀音”的說法,一陳為“陳家場”,即現在的南平鎮;二水為“水江場”,即現在的水江鎮;三觀音為“觀音橋場”,即現在的大觀鎮。據《南川縣志》記載,陳家場和水江場商鋪有三百余戶,觀音橋場有一百六十余戶,其他的場均只有二三十戶到五六十戶不等。這說明,古時“觀音橋”是貿易十分活躍的地方。
現在的大觀,是龍川江畔的一顆明珠,黎香湖邊的一片熱土。龍川江的悠悠吟唱,黎香湖的清清訴說,見證著大觀新時代的巨變。南川在城市規劃中也把大觀列為城市副中心,要將其打造成重慶最美城市郊區、美麗宜居小鎮、現代農業觀光區和中醫藥產業科技園區,真是名副其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