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海云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又是一年中秋節來臨,仰望夜空,皓月如盤,兒時和父母一起過中秋的一幕幕場景如幻燈般浮現在腦海里。
每年中秋節這天晚上,母親下午不去田地,早早兒準備晚飯和水果,父親也比平常回來的稍微早些。父親給毛驢鍘好草料后,趕忙著把家里的那群綿羊趕進羊圈里拌些飼料吃著。而后,我們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晚飯。
夜幕降臨,云霧稀少,月光皎潔。飯后,父親特意擦臉洗手,端出小炕桌擺置在院子中央,招呼母親在小桌上一一擺上月餅、籽瓜、蘋果、紅棗等。隨后,全家人團簇于方桌周圍,相互招呼謙讓著吃月餅、水果,說些“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逸聞趣事,熱熱鬧鬧。當晚,我們還可以吃到很多食物,譬如綿甜的籽瓜,水煮的洋芋、苞谷棒子,炒熟的麥子、黃豆等。
其實,中秋期間恰是一年最忙的時節,掰玉米、剪高粱、刨花生、拔谷子、碾場、放羊、耙地、積肥……一件挨著一件的農活,讓父親難得半刻清閑,于是,短暫的歇息就成了他的假期。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趁著大人們絮叨的空隙,我和幾個小伙伴會相約結伴去村外小路上轉轉。月色朦朧,信“腳”由韁,談論我們原本簡單直白的憧憬和心愿。四野靜寂,山峰的輪廓影影綽綽,走著走著……直到聽見夜貓子嚇人的叫聲后才悄然返回。
童年,細雨紛飛,家境貧寒,父親、母親和兄弟姊妹,一家人其樂融融。少年,求學的泥濘路上,父親瘦削的肩膀背著單薄的我,趔趄前行。青年,輾轉于城鎮邊緣,顛沛流離。人至中年,住進這座小城,有了屬于自己的家。然,父母歸去,小兒亦遠赴異地求學、工作。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自從升入初中住宿讀書,以及參加工作后,我大多時間在學校度過,中秋節就沒有那么隆重的意味了。定居縣城后,兼之年齡漸長,我對節日的期盼亦漸漸寡淡,但對親情的留戀卻與日俱增。現在,吃著從市場上買來的月餅,一口一口咀嚼,實在沒有當年的香味兒。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驀然回首,時過境遷,有些愛一轉身,成了回憶;有些人一揮手,成了背影;甚至,有些美好,一回眸,成了故事……一路的酸澀和孤單,只有獨自去品嘗和體會。但我依然堅信,只要心不被蒙蔽,就可以感受這個世界的每一滴歡樂和幸福。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夜已深,月光斜斜地從樹隙間鉆下來,斑斑碎影灑在地上。落葉紛飛,遠山寂寥,天空寒星閃耀。現在,我已疏忽長大,不得不學會在懂自己的人群中漫步。又想到,未來的征程上依然摯握些許真情前行,且相互陪伴著一起觸摸未知的年輪和風雨,給予內心一份永不磨滅的從容撫慰,我已心滿意足。離開家鄉三十年了,生活在這熟悉而又陌生的小城里,其實一直挺懷念兒時那親熱歡樂的節日氣氛。
“萬里此情同皎潔,一年今日最分明。”中秋節,又稱“八月節”“月夕”,亦稱“團圓節”,與春節、清明、端午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此時,靜靜地眺望遠處,睫毛早已沾染了雨水濺來的霧氣,用手指輕輕揩拭,有著絲絲的涼意。時值中秋,遙遙牽念我的親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