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缸里的月餅
發布時間:2023-10-09 09:23:24 來源:
新聞摘要:

  

  □ 黃文臻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一輪圓月高掛,中秋節的氛圍便在月餅的醇香中氤氳開來。如今月餅的口感越來越豐富,包裝也越來越精美,但每每于皎潔月光下,沏一壺茶賞月吃月餅時,回味起來唇齒留香的,卻是兒時那一筒做工粗糙包裝簡單,藏在米缸里的月餅。多少次它帶著抹不去的香甜從記憶的扉頁走下來,伴隨著八月十五的月兒,躍上我的心尖。

  年幼時,正是物質貧瘠的年代,對于孩子來說,最開心的莫過于逢年過節,主要原因就是能吃上一些平時吃不到的東西。可偏偏中秋這個節最能吊足孩子們的胃口,自農歷八月初一起,家家戶戶開始備節貨、做糕點,“節味”有了,過節的氛圍感也拉滿了,但真正的重頭戲卻遲遲未到。嘴饞的小孩每天掰著手指頭,盼星星盼月亮,把太陽盼下了山,抬頭一望,月兒依然彎彎。阿嬤說:“月亮姑姑還未打扮好呢,月兒圓圓時她就來嘍?!卑卟恢赖氖牵移鋵嵉鹊牟皇窃铝凉霉?,是月光下那滿滿一桌用來“招待”月亮姑姑的“糖貨”——各種水果糖果糕點,最令人垂涎的自然是那香氣四溢的月餅。

  天知道,老街口那一筒筒擺在鋪門口的月餅有多誘人!每天我背著書包從那兒經過,那用紅油紙包裹著的、圓圓的、一筒一筒的月餅總是惹得我駐足停留,細細思量里面到底包的啥餡?是甜的還是咸的?香氣透過厚厚的油亮油亮的紅紙,直鉆進我的小鼻子?!?、2、3、4……一筒四個,好誘人的月餅啊!”剛學會數數的我一邊咽著口水一邊如天兵點將?!霸偃倘叹湍艹陨狭??!币伙栄鄹V螅瑤е@個美麗的念想,摸摸咕咕作響的小肚子,我一邊寬慰自己一邊快步走回家。

  果然,客廳四四方方的飯桌上,擺著一筒油亮的月餅。我三步并作兩步,甩下小書包就要下手。這時候,眼疾手快的阿嬤總能搶先我一步,按住我的小手:“別拆別拆,你大姑送來的這筒餅,明天要給你舅公送去。”“那二姑送的呢?”“小饞貓,明天你還得給你外婆送節呢!”“那三姑的呢?”……一轉頭,阿嬤的身影已經不見了。往往就這樣沒了下文,留下不明所以的我,在那兒自作主張給家里的親戚論長排輩,分配月餅。一進一出,算來算去,我總認為應該有剩余,卻始終搞不明白阿嬤把多出來的藏哪兒了。

  直到八月半這天,晚飯后,阿嬤先是在院子里擺上一張八仙桌,然后像變戲法一樣拿出一筒月餅,輕輕剝開紅油紙,輕輕取出,放進紅塑料盤里,和其他供品一起,恭恭敬敬擺在八仙桌上,不時抬頭望天空,自言自語:“月娘該現身了吧。”這時候,我們幾個小孩就會在一邊助力喊話:“月亮姑姑,月亮姑姑,快出來吧!”許是受到了召喚,不一會兒,清澄如海的夜空,一輪皎月緩緩穿過薄薄的云層,如明鏡高懸。孩子們興奮得手舞足蹈:“拜月娘嘍拜月娘嘍!”瞬間,大地灑滿清輝,亮如白晝。圣潔的月光下,嘰嘰喳喳的孩子安分了下來,學著阿嬤的樣子點香叩拜,嘴里念念有詞,在這個花好月圓夜,一起把美好的愿景遙寄月娘。拜完月娘,一家人圍坐桌前,大人們品茶賞月話團圓,孩子們打著飽嗝聽阿嬤說嫦娥仙子、吳剛砍柴的故事。而我,還不忘追問阿嬤到底把月餅藏哪里了。阿嬤笑而不語,牽著我來到廚房,打開大米缸。我伸長脖子一看,里面竟還有一筒油滋滋的月餅直冒香氣。阿嬤說:“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明晚我們繼續吃月餅,豐衣足食,圓圓滿滿!”阿嬤笑了,我也笑了。

  原來,藏在米缸里的月餅,藏著的不僅是阿嬤持家有道的精打細算,還有如此美好的寓意。我愿繼續把它珍藏,讓它歷久彌香。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