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渡灘頭話古今
發布時間:2023-08-08 08:45:38 來源:
新聞摘要:

  

  □ 余道勇

  一

  一個地名總會引出一個或一串故事。隔渡灘就是如此。

  隔渡灘是重慶市南川區太平場鎮的古稱。這是一個渡口,然而不叫隔灘渡,而叫隔渡灘,是灘還是渡?其實,既是灘也是渡。

  讓我們回溯到清朝中葉。彼時,經過清初的湖廣填川,加上清朝前期休養生息,川東地區人口大增,經濟發展,川黔、川鄂之間的物資流動和交易十分頻繁。當然,古時的貨物都是通過人挑馬馱的方式進行,因而需要道路交通運輸的暢通。處于三縣交界的太平場,成為川黔古道上的一處重要節點,貴州的桐油、茶葉、花椒等農產品需要北上渝州、涪州,而渝州、涪州碼頭上的巴鹽、布匹則又需要通過古道經過太平場、觀音橋、南川等地進入貴州。這種交易,當然是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古代商業不斷繁榮的表現。

  在太平場鎮之北,現巴南區豐盛鎮,古時叫豐盛場,是通往木洞碼頭的必經之路。豐盛場內有南川場口、涪陵場口、巴縣場口等交易場所,是一個腳踏三縣的古場。太平場也腳踏三縣,東北邊接涪陵龍潭、增福兩鎮,西面接豐盛古鎮,南接南川的白沙和黎香湖,是南川離中心城區最近的鄉鎮。所以,古時太平場亦是商賈云集之所,或者說,至少是貨物運輸必經之地,是川黔茶鹽古道上的要津。

  既是交通要道,必然需要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無橋無路,商旅不通。一條美麗的河流,自南向北,從太平場入涪陵閵市入長江,這條河流就是黎香溪。黎香溪在太平場處阻隔了人們去往豐盛和木洞的商路,要么設渡,要么架橋。隔渡灘和太平廊橋就應運而生。

  無橋之前就必須有渡。太平場上貨物堆積、人流如織,由木洞、豐盛通往南川、貴州方向的客商必須渡過黎香溪。人們選擇在此處設一渡口,于是有了隔渡灘碼頭。南川縣志在黎鄉溪(即黎香溪)一節有贊曰:“國有巨川,利害相參……人物薈萃,鐵艦樓船?!闭f明這里的繁榮景象不同凡響。

  現在的隔渡灘已經荒蕪成一處河灣,靜靜地沉睡在太平木廊橋之下。據傳,古時這里兩岸是巨大的石灘,把兩岸碼頭渡口隔開,名為隔渡灘。由于地處川黔古道要津,人貨運輸頻繁,渡船不能滿足需要,建橋就成為一種現實的需要。

  在隔渡灘下游約數十米處,現存一處古廊橋,橫跨于黎香溪之上。橋木架結構,兩墩三孔,橋墩由方石砌成,高5米左右,橋長約30米,寬約5~6米,橋面由木板鋪就,可通行人,也可供人休憩。據陳淵先生考證,太平古廊橋建于清嘉慶年間,至今有200余年歷史。但據南川縣志記載,此橋由“清知縣冀宣明題額,命曰‘太平’。”查閱南川歷任縣令,冀宣明是陜西雒南縣人氏,于乾隆二十八年到乾隆三十年間任南川知縣。說明太平木廊橋的建橋時間當在乾隆年間或者更早一些,比嘉慶年間向前推了50多年。嘉慶年間或許對此橋進行過修繕,也是很有可能的。

  作為當時南川最高行政長官,冀宣明在此橋題額“太平”,其意不言而喻,不就是希望在這里商旅平安、生意順利么!

  二

  古川東地區,山川江河之間,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形成了眾多的商品交易市場。據《南川縣志》記載,南川境內官方認可的市集場所共有44處之多,這些市集基本上奠定了后來南川縣的鄉鎮基礎。各鄉鎮在設立時大多以場名為名,但在名稱中都去掉了“場”字,如馬嘴場便叫作了馬嘴鄉,合溪場便叫作了合溪鄉,石蓮場叫作了石蓮鄉,唯太平場改為鄉鎮時仍然叫作太平場鄉(鎮),而非“太平鄉”。這是南川唯一一個沒有去掉“場”字的鄉鎮。

  “太平”之名源于隔渡灘之木廊橋。上文提到,清南川知縣冀宣明在隔渡灘建橋時題額為“太平”,太平場因此而得名。清朝設立里甲制度,南川地區分為福祿里、豐隆里,太平場屬于福祿里下六甲。民國時期,1924年設太平場區,太平場成為政區名稱。1927年設太平場鎮,后改為鄉。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設立太平場公社,到1983年更名太平場鄉,1992年撤太平場鄉設太平場鎮。不論鄉、鎮、公社,均以太平場為名。

  如果說文明的演進是從遠古的象形符號到抽象的文字記錄,那么太平場可以說是南川或至少是渝南黔北地區最早的文明發源地之一。在太平場鎮的雷霹石和犀牛崗兩處崖墓群,是西南地區發現的眾多的崖墓群里鮮有文字記錄的墓群,現已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雷霹石古崖墓群共有13座崖墓,其中一座墓門的上沿刻著“陽嘉二年王師作直四萬”繁體篆書,陽嘉是東漢順帝年號,陽嘉二年即是公元133年。而在犀牛崗的崖墓群中,有一個崖墓門上沿上亦刻有“陽嘉三年”字樣,說明這些墓群都是在東漢年間所建。

  我們穿越到東漢時期的南川,是一個什么樣的景象呢?1900多年前,是沒有南川這個地名的,更沒有太平場這個地名。其時,南川應屬于益州巴郡枳縣。文明的進步,在于人的教化。東漢年間,中原地區儒學高度發達,而西南蠻夷之地“生于荒裔,不知禮儀”。西南地區一代先師尹珍(字道真)于東漢和帝永元十一年,自南川、正安一帶出發北上京師洛陽求學于著名經學大師許慎。歷時八載,尹珍先師于東漢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學成歸來,建務本堂,在現南川、道真、正安、綦江一帶開館教學,一洗西南蠻夷無學之陋?!皩W成,還鄉里教授,于是南域始有學焉”(據正安縣新洲鎮務本堂《東漢名儒尹珍先師》碑)。

  東漢陽嘉年間,正是尹珍傳播儒學,以及西南諸縣深受儒學影響的時期。文字既然作為一種文化和文明的符號,那么,在一些特別的崖墓中題刻文字以記事,便成為一種身份高貴的禮數象征。有幸的是,太平場兩處崖墓群率先使用了文字,成為西南地區、至少是渝南黔北地區最早的漢字記錄。這是太平場的榮耀。

  從某種意義上說,太平場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場鎮。從東漢枳縣時就有文字記錄,到明清之際成為渝黔商賈要道,必然會產生眾多文化古跡?;艏异籼?、五星園、太平廊橋、土碉樓、崖墓群等一批古建名勝,成為人們瞻仰和觀光的歷史遺存,記載著悠遠的故事。

  但時間的流淌,總是在不經意間浸蝕著歷史,在大地上留下滄桑的痕跡。五星園已成為一片瓦礫,僅有一戶人家還居住在那兒,成為最后的守望者。我們回望歲月,去尋找曾經發生的故事,五星園里那高高的戲臺、鏤空的雕刻、方正的天井、整齊的青石臺階,似乎總是在向著我們訴說著什么。我們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下,必將更加珍視歲月靜好的時光,去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

  三

  說起太平場,我們不能不回顧一下它的紅色革命歷史。

  南川是重慶地區較早有黨組織的地方之一。早在1922年,南川早期旅外學子就已在北京、上海等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25年,南川就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1927年1月,在韋奚成等人的領導下,南川爆發了著名的“川東春雷”農民暴動,沉重打擊了地方團閥和國民黨右派勢力,有力策應了瀘順起義。大革命失敗后,南川的黨組織遭到嚴重破壞??梢哉f,南川黨組織被破壞后的第一次恢復和重建,就是在太平場。

  在那個白色恐怖的年代,“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沒有嚇倒共產黨人。南昌起義后,中國共產黨人拿起了武器,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著血與火的斗爭。1927年8月,韋奚成輾轉來到太平場,在縣立第五高小學校以教師身份為掩護開展黨的工作,與陳問緒、謝德璋等一起重建南川特別支部,恢復了黨在南川地區的組織。南川特支隸屬中共四川臨時委員會直接領導,對南川北部地區以及涪陵等鄰近地區的革命活動產生了積極影響和帶動作用。

  韋奚成、謝德璋等作為隱蔽的黨員,一邊要秘密開展黨的地下工作,一邊還要以公開的教師身份進行授課。他們在教學中更加注重學生的理想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韋奚成在《奚成雜集》中談道:“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理想是進取的力量?!彼诤诎迳舷驅W生板書:“青春,美好的時光;學習,奮飛的翅膀;青年,社會的棟梁;奮斗,譜寫的篇章?!表f奚成十分注重平民教育,是南川地區平民教育的倡導者、實踐者和先行者。他在太平場組織“平民教育促進會”,開辦平民學校,開設掃盲夜校,掃除愚昧,喚醒民眾,自求解放。

  到1928年初,南川的黨員人數發展到50余人,南川特支升格為南川縣委。這是南川人民不屈不撓開展革命斗爭的成果和體現。太平場一時成為我黨在南川地區活動的中心,領導了石溪、鳴玉、乾豐、太平場、白沙、福壽等鄉鎮的革命斗爭。后來的“文香廷四打德星垣”就發生在那個時期。

  歲月崢嶸而倍加珍惜靜好時光。經過千年文明洗禮和百年紅色歷程的太平場,如今名副其實,成就了“太平”。徜徉在太平場重慶森林越野公園,感受鄉村建設的魅力,慨嘆新時代農村面貌的巨變。森林越野公園建設有多類型運動設施,有體育運動、特色農業、通用航空運動、拓展培訓、醫療康養等服務,已建成山地越野賽道、房車營地、拓展訓練基地、香豬養殖基地等項目,是山地越野愛好者的聚集地。太平場鎮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覆蓋率64%,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態勢明顯,農業種養殖優勢突出,太平西瓜、玖宏蔬菜、太平香豬、香翠園蜜桃等農特產品享有盛譽。近年來,太平場鎮緊緊圍繞“運動休閑小鎮、軍旅文化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產業轉型”戰略定位,積極探索,敢于進取,是全國首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鎮之一。

  太平欣逢盛世,未來可期!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