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網訊(特約通訊員 王信鴿)“今年的收入估計要翻番。田里不單種了優質絲苗米水稻,還挖了凼凼養魚,到了撻谷子的時候,谷子豐收、稻魚豐產,一塊地賺來兩份收入,巴適!”近日,興隆鎮三和村村民吳先懷興奮地說道。
兩年前,三和村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土地分散,產業發展滯后。鎮黨委摸清情況后,結合村級班子換屆,回引了一批在外發展好、有學歷、懂市場、善經營的優秀人才回村任職,1998年出生的三和村黨總支書記劉浩然就是其中一員。
2022年,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三和村迎來了發展新機遇,3700畝的高標準農田改造,讓曾經不便耕作的“巴掌田”“陡坡地”變成了宜機宜耕的“整片田”。好田改出來了,誰來經營?劉浩然外出引進業主實地考察、入戶動員群眾承包,但由于擔心傳統農業投入產出效率較低、風險抵御能力較弱等問題,一時竟無人接手。
“春耕不能耽誤,業主和群眾沒信心,我們村級黨組織就有責任帶頭走出一條路來。”劉浩然說,“鎮黨委也來給我們打氣,建議村黨總支領導股份經濟聯合社,利用改出來的好田好土,領辦個實實在在的產業項目。”通過外出考察取經、入戶走訪土專家,三和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在村便民服務中心旁的200余畝田里,興起了“稻魚共生”種養,帶動周邊閑置勞動力170余人就近務工,增收近8萬元,預計年內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可增長5萬元。
“不少企業和村民看到我們村集體敢發展稻魚種養,對在我們村承包土地發展產業更有信心了,找我們接洽的外來業主和本地大戶都來了好幾撥。”劉浩然表示,接下來,該村將探索構建更完善的利益聯結機制,綁定好村集體、農戶和企業,通過發展“稻魚共生”打造出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共富的“新賽道”。
據該鎮黨委組織委員許萍介紹,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產業,產業振興的關鍵在集體經濟,興隆鎮始終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探索推廣“黨建領航、集體領辦、黨員領干、村民領紅”四領模式,指導各村大力發展以優質稻為主,藍莓、白茶為輔的“一主兩輔”特色產業,因地制宜拓寬增收渠道,不斷提升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效益,激發土地“錢”力,形成土地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增富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