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找書的時光里
發布時間:2023-07-20 08:57:00 來源:
新聞摘要:

  

  □ 鄒夢吟

  這幾天總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左思右想,原是忙得有段時間沒有坐下來,找本書看了。

  小時候,家里不富裕,買書算是個不小的負擔。到了閱讀的年紀,父親把家里僅有的少兒讀物——《武松打虎》《十萬個為什么》等放在我的床頭,每天午睡前我都會翻上一會兒。書里的世界似乎比平時玩耍更驚險有趣,里面好像也住了個什么都知道的小朋友,能告訴我為什么頭發會變白,哭泣出汗都是一種正常生理反應。我慢慢體會到讀書的快樂。把這幾本書翻得都卷了邊后,我便尋著書香悄悄摸到父親的書桌上,把《隱形人》《泰戈爾詩集》,甚至父親讀書時的課本看了個遍。雖然大多似懂非懂,但依舊樂此不疲。

  那時,家離圖書館和書店都比較遠,父親看我這么喜歡閱讀,便找到相熟的書店老板,每周六騎著單車,帶我去借書還書。而我坐在自行車后座上,將書緊緊抱在懷里,聽著父親叮囑我不能在借來的書上留下痕跡,不能折角也不能用筆劃道道。我知道這書來得不容易,連連點頭答應。

  有了這難得的機會,我為了能多讀點書,開始減少出去玩耍的次數。搬一把小凳子,坐在門口,就能聚精會神地看一下午。在那個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讀書是我能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途徑。透過一行行文字,我仿佛也隨著作者一起經歷,一同看見。漸漸地,我讀書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印象最深是一下午就讀完了厚厚一本《紅樓夢》。父親又驚訝又惱火,覺得我讀書態度不端正,囫圇吞棗,便問起我其中的人物關系和故事脈絡,不料我都能回答上來,從此再不過問我讀書的進度。

  后來搬了家,穿過兩條街道就是新華書店,媽媽也在附近上班。要是課后作業少,我便會去新華書店看會兒書,等媽媽下班喊我一起回家。休息日,我通常是上午做完作業,午睡起來就獨自跑去書店泡著,直到臨近晚飯時分才依依不舍地踏著斜陽回家。

  這條去書店的路,貫穿了我年少的四季,其中最難熬的是酷暑。夏蟬不知疲憊地叫著,炙熱的空氣像要把人體表的水分都帶走。好幾次踏出家門,我都想把腳收回來,美美待在家吹著風扇、吃著西瓜。但只要想到有一排排書等著我的目光,我還是會堅定邁開腿安慰自己,看書好比吃大餐,讀書帶來的歡愉總比吃西瓜更回味悠長。

  高考結束后,隨著三毛的《萬水千山都走遍》,在大學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在沒有親人相伴的路上,日子變得散亂而又忙碌。靜靜讀上一會兒書,就仿佛又回到了那無憂無慮的世界,書外的紛紛擾擾都被關在窗外。比起宅在宿舍或者待在教室自習,我更喜歡泡圖書館,為此還加入了圖書館的悅讀協會,和朋友一起天真地發下宏愿,要在畢業前看完文學區的書。到了離開象牙塔的那一天,我和朋友最后一次抱著書包去圖書館還書,帶著三分遺憾、三分悵然和四分迷茫走入人海,各自奔赴時代的洪流。

  從那時起,我開始習慣在上班路上從手機里找電子書看,紙質書的分量對于沉重的肩膀而言多了份艱辛,擠地鐵時也并不總有縫隙能放下書本。能找本紙質書,坐下慢慢看的時候,便是難得的人間好時光了。暢游在書海,隨著墨字的節奏呼吸,總能讓人忘記一切煩惱,再次遇見那個純粹的自己。

  在這條不斷閱讀的路上,我收獲過試卷上的滿分作文,撿起過支離破碎的勇氣,也看過不同世界的風景。找書之于我,已經成為刻在骨子里的肌肉記憶。每當想起那個去新華書店找書的炙熱夏天,陽光便灑滿了整個心房。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