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耕讀人家”“小引擎” 跑出鄉村振興“加速度”
發布時間:2023-07-20 08:53:26 來源:
新聞摘要:
77777777777

 

         鹽井村“耕讀人家”成為為村民宣傳政策的好地方。資料圖片

  “有沒有關于如何治蟲的書啊?”“今天下雨做不到活,我來看看書。”近日,大有鎮石良村轎子山農旅產業示范園的“耕讀人家”里,幾位村民正在書架旁翻找書籍。每天忙完農活兒,這里都會成為農民群眾的聚集地,討論有關農事方面的問題。

  農家書屋是村民的“黃金屋”,近年來,我區深化農家書屋改革創新,延伸農家書屋的服務觸角,探索打造“耕讀人家”,提升農家書屋服務效能,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打開書屋的“門” 把“耕讀人家”建在群眾身邊

  在南平鎮懶懶山谷自然農場一隅,有一間面向村民開放的“書房”,這間“書房”名叫“耕讀人家”。

  為什么叫耕讀人家?“耕”即指耕地、耕作,是村民生產生活的主要內容;“讀”指的便是讀書、學習。目的就是讓大家在從事農業勞動間隙,不忘讀書學習。

  書屋里,村民張成敏正在翻閱與玉米種植相關的書籍。“抽時間到農家書屋看看書、補充技術知識,很好。”張成敏說,以前大家閑了就是打打牌、聊聊天,現在書屋就在家門口,不僅培養了讀書習慣,還能學到實用的知識,這里有很多和農業技術有關的書籍,如今偶爾遇到種養殖方面的問題就會到書屋來看一看,尋找解決辦法。

  “現在只要有空閑,鄉親們都會來這里看書學習,補充知識的營養,為大腦‘充電’。書屋的書籍種類很多,村民們在這里學到的知識可以用到種植、養殖中去。”懶懶山谷“耕讀人家”農家書屋負責人聶宏介紹。

  像懶懶山谷這樣的“耕讀人家”我區有40個。

  據了解,我區按照“人在哪里,書屋就設在哪里”的原則,在民宿、農家樂、文化中心戶、中小學校、養老中心、電商服務點及新時代文明實踐點等農民居住密集、活動集中的地方打造“耕讀人家”,將書屋的“門”設在群眾經常去、樂意去的地方,創新打造“耕讀人家”。

  同時建立“耕讀人家”戶連網特色小家,由原陣地負責人為家長,本地教師、大學生、新鄉賢、文明戶、退休人員、熱心讀者等文明實踐志愿者作為家人,負責日常管理、活動組織,讓書屋的“門”開在群眾有空閑、想閱讀的時候。

  提升書籍的“質” 讓“耕讀人家”貼合群眾期盼

  三泉鎮觀音村觀音巖驛站的“耕讀人家”里,書架上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分類明確,整齊有序。

  書籍內容涉及農業實用技術、農村致富經驗、法律、文學藝術、健康養生等,也有孩子們喜歡的繪本、漫畫、文學名著,滿足各個年齡段村民的閱讀需求。

  “我們這里的書除了有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書籍外,還有許多側重于種植、養殖、加工等農業科技生產方面的技術書籍,能滿足鄉村科技能手、種養殖大戶等讀者群體的需求。”觀音巖驛站“耕讀人家”負責人劉呂說。

  農家書屋為村民提供了閱讀和學習的平臺,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糧倉”,除了要建好“屋”,更要選好“書”。

  在書刊選擇上,我區以“農民喜愛”為準繩,探索構建起品類豐富、貼合群眾的農家書屋內容供給體系,將圖書館和書店借、售熱門書籍作為選配書目重要參考,在書屋設置“讀者意見建議簿”,由村民“點單”喜歡的書籍,讓村民成為選書主體,并確保為每個“耕讀人家”配備書目300余種。

  隨著手機、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無紙化”閱讀方式漸漸“飛入尋常百姓家”。我區在“耕讀人家”增加數字化閱讀產品和音樂、電影等多媒體服務供給,大力推廣“書香重慶”“學習強國”平臺,引入海量化、多樣化數字資源,建設互聯網有聲圖書館,匯聚上萬冊精品圖書供村民掃碼收聽。

  大觀鎮大觀原點“耕讀人家”鏈接重慶圖書館,開創鄉村圖書室,成為重慶圖書館大觀原點分館,該館建筑面積約2800平方米,設有閱覽室、電子閱覽區及多功能影音區,藏書4000余冊,全部向讀者免費開放。

  我區還利用定期全民閱讀活動和“流動的南小圖”志愿服務,推動出版物在各農家書屋和“耕讀人家”每季度流轉,讓“一本書一村看”變成“一本書全鎮看”,提高圖書的利用率。

  增添閱讀的“味” 將“耕讀人家”融入群眾生活

  農家書屋是推進全民閱讀深入農村的重要平臺,我區拓展“耕讀人家”閱讀活動組織形式,增添全民閱讀的新味、農味、趣味,讓“耕讀人家”潛移默化融入群眾生活。

  通過招募大學生志愿者打造“閱讀+假期校外課堂”,在寒暑假開設傳統文化、書畫、棋藝、朗誦等“課外興趣班”,根據農村地域和文化特點,深入挖掘石溪鎮鹽井梯田耕讀文化、冷水關鎮楹聯文化、大有鎮山歌文化、乾豐鎮采茶文化等,因地制宜開展“梯田夜話”“石牛播報”“茶香潤農”等“土味”閱讀活動。

  “耕讀人家”不只是書屋,還是農民群眾學文化、長技能、強本領的“黃金屋”。

  在石溪鎮鹽井村,村里的溪美手工工作室“耕讀人家”時常成為村民集會的地方,“百姓名嘴”劉建紅不時在這里組織村民和游客開展讀書活動、理論宣講,從黨史知識、時事政治,再到民法典、農技知識,用鄉音鄉語傳遞黨的聲音、回應群眾關切。

  “當農閑時,村民到這里讀書看報,看專題技術講座視頻;農忙時,這里更成了村民學習農業知識、傳播先進文化的‘小講堂’,當地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學技術、學本領、長知識。”劉建紅說。

  據了解,我區整合文明實踐理論宣講志愿者打造“金大嫂”“好聲音”等21支理論宣講隊伍,在開展“百本好書送你讀”“好書分享會”等全民閱讀活動基礎上,在“耕讀人家”廣泛開展理論政策微宣講,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同時,整合農技專家、致富能人等隊伍,開設周末“技術大講堂”,以“理論+實操”的授課模式,指導農戶解決生產技術難題,助力知識型、技能型農民培育。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全民閱讀不僅讓我區農民群眾在“家門口”獲得知識,更在潛移默化中樹立起致富信心,激發鄉村振興活力,為鄉村振興賦能。記者劉曉娟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