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觀原點回望鄉(xiāng)愁
發(fā)布時間:2023-07-13 08:39:03 來源:
新聞摘要:

  

  □ 唐利春

  五月,在南川大觀原點景區(qū),我被一大片紅艷艷紫亮亮的酢漿草所吸引。

  微風搖曳中,那些細長的花梗托起一枚枚小巧的花兒,或紅或紫,一朵挨著一朵,纏纏綿綿,浩浩蕩蕩。我的眼,我的臉,我的手指,甚至我長裙下裸露的腳踝,都浸染了酢漿草酒醉般的紫色。

  酢漿草,名為草,卻開著極為美麗的花,在陽春三月時不與百花爭艷,待繁花落盡,它卻悄悄地綻放,用密密匝匝的小歡喜迎接你、目送你。

  酢漿草葉片精致細巧,三片葉子像手掌心一樣攤開,每一片都是心形的,又形似銅錢,而且略折向上,猶如蝴蝶翩翩起舞的雙翅。

  人人都有故鄉(xiāng),個個心底都有忘不了的童年記憶。小時候很少有玩具和零食,大自然是最大的天地,小伙伴們喜歡采一把酢漿草葉子,樂此不疲玩斗牛游戲;還喜歡摘下酢漿草那粉紅色的花放到嘴里,嚼起來酸溜溜的,很是解渴。這一口口的酸甜,成了我們懷念的兒時味道,更幻化成了濃濃的鄉(xiāng)愁。

  童年最快樂、記憶最深刻的事情,應該還有趕集。在大觀原點,有一種鄉(xiāng)愁叫趕集,有一種幸福叫趕集。

  赤橙黃綠的五谷雜糧、色澤圓潤的土雞蛋、帶著露珠的新鮮水果,根須帶著泥土的脆嫩蔬菜……周邊鄉(xiāng)村的小媳婦、小伙子、老太太、老大爺一撥又一撥簇擁到大觀原點的“原鄉(xiāng)集市”,將自家產出的各類農特產品拿來售賣。游客三五人圍一處攤點,討價還價;村民三三兩兩站一起,談所見所聞,訴陳年往事。這些熙熙攘攘的生活氣息鮮活地將兒時記憶的畫面呈現(xiàn)在眼前,散發(fā)著最樸素溫暖、最具鄉(xiāng)土氣息的味道。

  喜歡站在糖畫小攤前,看滿頭白發(fā)的老爺爺端坐在小木椅上,舀起一勺亮晶晶的蜜糖,拿到案板上方。勺子一傾斜,鮮黃色的蜜汁便像瀑布一樣流出來,左揮右揮,起起落落,一個展翅欲飛的鳳凰便展現(xiàn)在鐵板上了。更喜歡蹲在剪紙攤前,注視慈眉善目的大媽左手一張紙、右手一把剪刀,折來折去、剪來剪去,就變成了一幅惟妙惟肖的玉兔迎春窗花……

  這些一代老鄉(xiāng)民記憶里不可磨滅的存在,讓你的思緒一下就回到了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

  在“原鄉(xiāng)集市”,尋找鄉(xiāng)村的味道變得如此簡單。嘗嘗口感細膩、富有彈性的小河米粉,聞聞綿軟柔韌、米香混雜著稻灰香味的熱灰粑,買幾個粽皮酥脆、糍糯鮮香的油粽子,再舀一碗圓潤飽滿、噴香的木甑子飯,加一匙“三不加”醬油略拌一下,一邊哈著熱氣,一邊說著“好吃好吃”,童年的那抹剪影猶然再現(xiàn)。

  一碗簡單的醬油拌飯,便是家的味道,觸動的是味蕾上的濃濃鄉(xiāng)愁,是最柔軟的內心。

  大觀原點,作為南川鄉(xiāng)村旅游綜合體和大觀園旅游的起點,更是通向鄉(xiāng)愁的起點。

  超大圓形鋼結構的酒店繞山而建,中間的那座山披滿了綠裝,各種喬木、灌木郁郁蔥蔥。站在山頂那一叢野杉樹下,山風輕轉拂起耳發(fā),極目遠眺,映入眼簾的是蜿蜒流淌的龍川江,是層層疊疊的梯田,是裊裊升騰的炊煙,是歲月靜好的美麗鄉(xiāng)村。

  這座山叫原山,是進入大觀地界的一個地理標志,大觀人對它的感情無法用言語述說。

  原山曾是村莊的大門和出入口,承載著傳統(tǒng)與新生的未來。出大觀,出遠門,多少有情人在這里難舍難分,多少赤子在這里久久不愿啟程。多少漂泊歸來的游子回到大觀,遠遠看到原山上早早等候自己的家人,幸福得淚水漣漣。

  大觀原點的建筑,是承載鄉(xiāng)愁的文化記憶。堅持不推山、不砍樹,最大限度保護地形地貌與自然植被,將原山原封不動地保存下來,配上如花瓣點綴在原鄉(xiāng)大地上的十二鄉(xiāng)宿、沉浸式數(shù)字自然劇場、錯落有序的商業(yè)街等,無聲地講述著這片土地曾經的歲月,鐫刻著一撥又一撥游子的鄉(xiāng)愁。

  大觀原點,名意起點、回歸,更是讓棲居者與返鄉(xiāng)人找到精神的原點。

  “鄉(xiāng)頌·風物集”里,富硒米、方竹筍、古樹茶、高山蜂蜜、農家臘肉、手工紅薯粉、農家老鹽菜等原生態(tài)的農副產品經過文創(chuàng)包裝,提升了附加值,從“農村土貨”變成了“文旅潮品”。通過線下展銷、線上直播的方式,讓地道風物出村進城,提高了老百姓的收益。

  有人回歸故里,有人奔赴遠方,時間成就了我們,也讓家鄉(xiāng)成了揮之不去的記憶。“鄉(xiāng)頌·風物集”,是當?shù)卮迕褡约业奶厣L物,不知讓多少游客想起了離家時母親捎上的一份牽掛;讓多少游子寡淡的日子變得溫暖而有滋有味。

  如果以故鄉(xiāng)為原點,盧朝建創(chuàng)業(yè)的人生大概分為出鄉(xiāng)和歸鄉(xiāng)兩條主線。盧朝建曾多年在一線城市打拼,但一直關注家鄉(xiāng)的發(fā)展,最終選擇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開展泥鰍養(yǎng)殖,并在大觀原點開起了稻田泥鰍王餐館,潛心開發(fā)的二十幾種泥鰍菜品遠近聞名。年輕時想著如何走出大山,游走半生,歷經千帆,魂牽夢繞的還是家鄉(xiāng)。比起城市的喧鬧,盧朝建說更喜歡腳下的土地,喜歡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喜歡大觀原點的鄉(xiāng)野氣息和田園牧歌般的生活。

  沿著寬敞的鄉(xiāng)村道路前行,一幢青磚灰瓦的房屋依河而建,房前屋后種滿各種當季的蔬菜,院壩前的一片片、一叢叢酢漿草花開蓬勃而燦爛。主人王煒常年跟著老公在外跑貨車,雖然錢掙得不少,但奔波勞累中更多的是迷茫與困惑。前兩年,她決意返鄉(xiāng),應聘到大觀原點當了保潔主管,不但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年邁的父母和讀書的孩子,更有美好的心情打理家中的農田和菜園。

  行走大觀原點,看酢漿草小小的花兒碎碎地開,猶如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肆意地綻放,心安處,即故鄉(xiāng)。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