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人民醫院:強化黨建引領 激活“紅色引擎”
發布時間:2023-07-04 11:17:37 來源:
新聞摘要:

 

  近年來,區人民醫院不斷強化黨建引領,鞏固黨史學習教育成果,推動黨建工作與醫護工作深度融合,激活“紅色引擎”,鼓勵黨員干部擔當作為,團結一致,切實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黨支部真正成為推動醫院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斗堡壘。

  急診科黨支部:

  “急”你所急 “救”在身邊

  區人民醫院急診科黨支部共有14位黨員,雖然同處一個科室,但有著不同的分工——醫生、護士、救護車司機,相同的使命——爭分奪秒、救死扶傷,他們和同事一起串聯起了病人的救護鏈,默契合作,高效運轉,幫助病人轉危為安。

  黨員是身份,更是責任。急診科是醫院的前沿陣地,也是危重病人最集中、病種最多、搶救和管理任務最重的科室,這里總是忙碌而喧囂——急促的救護車鳴笛聲,神情慌張的病人家屬,匆忙的步伐……醫者仁心、救人為先,他們用專業和敬業打通急救生命的綠色通道,一次次點亮病人生命之光。

  “傳幫帶”是醫院的優良傳統,每位醫護人員都經歷了從生疏到熟練的過程,每位“師父”都曾是“徒弟”,正是由于前輩們毫無保留地耐心帶教,讓一代代新人逐漸成長為骨干,在崗位上發光發熱,繼續通過“傳幫帶”共同發展壯大醫護隊伍。

  對于急診來說,及時送診、優質醫療資源接續是轉危為安的不二法門。然而,這兩點也是限制鄉鎮急診水平的兩大因素。因此,幫助鄉鎮衛生院精準識別、快速送診、及時對接上優質醫療資源是急診科黨支部補齊鄉村急救短板的著力點。近年來,他們積極響應國家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增進群眾就醫獲得感的號召,大力發揚“傳幫帶”優良傳統,每周組織醫生、護士前往我區鄉鎮衛生院教授鄉村醫生急診急救知識與技能——心肺復蘇、氣管插管、異常心電圖的識別與快速轉診……一點一滴提升鄉鎮急診水平。

  多年來,急診科黨支部的腳步踏遍我區各鄉鎮,他們用行動踐行黨員的初心使命,大力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區鄉鎮衛生院的轉診數量及轉診速度明顯提升,讓眾多鄉鎮病人得到了更加及時、有效的搶救與治療。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壓力的加大,心臟病、高血壓、腦卒中等一系列曾普遍存在于中老年群體中的疾病越來越呈現年輕化、患病人數增多的趨勢,這些疾病具有發病速度快、致死率高、致殘率高等特點,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迫在眉睫。

  黨員們積極參加急救知識宣傳、科普、培訓等活動,孜孜不倦地向大眾傳播急救知識、教授急救技能,倡導大家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識與技能,提升突發性意外情況的應對能力,進一步強化院前急救保障能力,讓急救“黃金4分鐘”為生命筑起一道保護屏障。

  雖然繁忙是急診科的常態,但學無止境,磨刀不誤砍柴工,只有不斷更新、熟練知識技能,才能更加游刃有余地處理各項工作任務。對此,急診科黨支部結合工作特性,除了每月定期開展主題黨日,組織黨員集中學習、過組織生活、進行民主議事和志愿服務等,還開展醫護業務學習探討會,組織大家一起學習、探討前沿學科知識與技能,不斷修煉“內功”,提升急診水平,力求反應更敏捷、技術更精湛、服務更優良。

  多年來,急診科黨支部秉持“爭分奪秒、有危必救、優質高效、親情服務”的工作理念,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擔當作為、唯實爭先,齊心協力打造科室“金字招牌”,做到了“急”你所急,“救”在身邊。

  鄭曦:

  負“重”前行用心護“心”

  鄭曦是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醫師,2022年,鄭曦成為一名共產黨員,開始參加黨支部組織的各項活動——學黨史、參觀紅色基地、開展志愿服務活動……“黨史常學常新,在學習黨史的過程中,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如何從勢單力薄到眾志成城,領導人民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的飛躍。”鄭曦說,學習黨史就像是一次精神洗禮,見證了黨的與時俱進、發展壯大,體悟了革命先輩的高尚品質,更加明白了為什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俗話說:“沒有金剛鉆,就別攬瓷器活兒。”鄭曦所在的心血管內科做的就是“瓷器活兒”——手術創傷小、精密度高、風險高,主要通過介入式診療在細窄的心血管內完成手術,容不得半點閃失。每一臺介入式手術都需要穿戴重達20余公斤的“鉛衣”防止輻射,長期的負重手術加上高度緊張,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腰椎、頸椎勞損,久而久之,也讓鄭曦患上了腰椎病、頸椎病。每一場手術下來,常常會汗流浹背、腰酸背痛。“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和價值感可以沖淡疲勞和壓力。”鄭曦說,每當看到病人病情得以緩解,就會覺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剛來醫院實習的時候,鄭曦輪崗到心血管內科,親眼看到醫護人員搶救心臟驟停患者的一幕,他們動作迅速、判斷準確、操作熟練,成功化險為夷,挽救了一條生命,這才是真正體現醫生價值感的時刻。在那時,鄭曦就決定輪崗結束后一定要在心血管內科扎根,成為像同事們一樣的人。在此之后,鄭曦通過勤學苦練,從曾經的旁觀者變成了實操者,用精湛的醫術成功救治無數病人。

  心血管內科是全院患者年齡較大的科室,平均年齡70歲,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科室的任務和挑戰還會加劇。十多年的工作經歷,豐富的臨床經驗,早已讓鄭曦可以游刃有余地處理各項手術,但要想科室獲得長遠發展,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挑戰,還得注重科研建設。對此,鄭曦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各類進修、交流、競賽,開闊眼界,精進醫技,力爭成為學術型醫生,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資源,讓科室發展再上一層樓。

  急性心血管疾病最怕送治不及時,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心肌不可逆轉損傷,因此,打造胸痛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加強聯動,縮短送治時間,顯得尤為重要。作為科室骨干,鄭曦積極參加胸痛中心創辦,為打造、完善胸痛區域協同救治體系出謀劃策,發展壯大心血管介入治療團隊,提高胸痛高危病人的救治率。

  多年來,鄭曦屢獲嘉獎,連續多年獲評“先進個人”“青年骨干”“南川青力量”,在多項技能競賽中斬獲佳績,曾獲評醫護技能比賽成人基礎生命支持操作項目第一名、重慶市衛生應急技術標兵、重慶市衛生應急技能競賽“突發中毒事件處置”項目二等獎。

  重癥醫學科黨支部:

  為生命續航 為醫院護航

  “醫院是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的敵人是各種病痛疾患,如果把其他科室比作戰斗機,我們科室就像是航空母艦,提供后方平臺及保障,為生命續航,為醫院護航。”區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黨支部書記李兵說,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重癥醫學科做的是最艱巨的任務——救死,和死神賽跑,不到最后一刻決不言棄。

  搶救,是重癥醫學科最重要的工作任務,也是他們的工作日常。醫護人員每天都會經歷很多驚心動魄的場景,處理各種各樣的突發情況,在時間緊、病情重、命懸一線等多重限制下,用知識、經驗、智慧和定力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嚴守生命的最后一道關卡。

  意外,每一個人都不愿意面對,也許一次意外就會讓幸福生活戛然而止。有的意外防不勝防,有的意外可以防患于未然,除了全力補救意外導致的生命危險,從源頭上預防意外是重癥醫學科黨支部的另一任務。

  冬季是一氧化碳中毒的高發季節,而農村地區由于習慣燒炭取暖,一旦通風不暢,更容易導致一氧化碳中毒。2018年初冬時節,重癥醫學科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人驟增,這個異常現象立馬引起了重癥醫學科的重視,經過綜合分析,發現大多數病人是在農村燒炭取暖的老年人和兒童。針對這個情況,黨支部緊急召開會議,一起商討如何有效減少該類事件發生。

  商討決定,加大宣傳力度,提高防范意識。于是,黨員們進行分工合作,在短短一周時間內,前往我區多個鄉鎮,組織鄉村醫生、村民進行集中宣教,告訴大家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同時,邀請媒體錄制宣傳視頻,充分利用各個渠道進行集中宣傳。效果立竿見影,一度高居不下的一氧化碳中毒率很快就降下來了。

  從那以后,重癥醫學科黨支部每年都會在入冬前集中進行防范一氧化碳中毒知識宣講,不斷創新宣傳方式,進一步提高宣傳覆蓋率、知曉率。

  “以人民為中心是共產黨的價值追求,作為黨員及醫護人員更要把這種理念落實到工作中,立足本職,積極為人民群眾排憂解難。”李兵說。

  重癥醫學科黨支部作為我區危重癥救治領域的“領頭羊”,除了做好院內的傳幫帶,提升全區危重癥救治能力是其又一使命。

  對此,重癥醫學科黨支部定期對區內二級醫院及鄉鎮中心衛生院進行醫療質量幫扶及等級醫院評審幫扶,逐一對各院醫療質量安全、醫療技術、醫療管理能力等進行指導與幫扶,幫助他們提升危重癥技術救治能力,從而提升我區整體危重癥救治水平,守護一方百姓平安。

  陳志紅:

  不忘初心 “醫”路向黨

  今年是陳志紅成為急診科護士的第十年,也是她成為黨員的第十年。十年來,從初出茅廬的見習護士逐漸成長為護士長助理,一路走來,她始終不忘初心,牢記黨員使命,踐行入黨誓言,在工作崗位上盡職盡責、盡善盡美,“醫”路向黨。

  急診科主要負責外出急救,創傷處理以及危重病人的搶救等工作,每天都要接診無數交通事故、各種意外傷、轉診轉院等各類傷病員,由于面對的大多是急癥、突發癥、危重癥的病人,更加要求醫護人員要在腦力和體力高負荷、高強度的情況下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急救工作。

  在這樣一個對醫護專業能力、體能、心理都非常具有考驗性的科室連續工作十年,陳志紅早已淬煉成鋼,從最開始會因病人家屬的責備而委屈落淚、輾轉反側,到冷靜從容、得心應手地處理各項事務,時間和努力讓她破繭成蝶。

  “‘急’是我們科室最明顯的特征,急診科護士就像是醫院中的‘特種兵’。”陳志紅說,每天,急診科護士都要穿梭于病人、家屬、醫生之間,行走在護士站、搶救室、治療室、輸液室、清創室、留觀室……像陀螺一樣高速運轉,高效處理各項任務。因此,我們總是看到急診科護士要么是在大步快走,要么是在小步快跑。

  “我們急診科更多地起到的是接診、中轉作用,雖然病人在我們科室停留的時間很短,但很容易出現醫患糾紛。”陳志紅說,在急診科,常常會遇到心情急切、緊張焦慮、暴躁易怒的病人家屬,由于急診需要按照接診病人病情輕重緩急進行分診,和其他科室先來后到的就診順序不同,也許病情較重的病人送診時間靠后但卻得到了優先治療。然而,每一位患者家屬都希望自家患者最快得到診治,分診帶來的時間差常常成為醫患糾紛的導火索。

  當了十年的急診科護士,陳志紅處理過無數類似問題,既要保證病人得到及時治療,又要安撫病人家屬情緒,充分做好溝通解釋工作,才能最大程度減少醫患糾紛,但有時病人家屬的沖動和不理解還是難免讓大家受委屈,多年的一線工作經歷讓她深切知道大家在工作中所受的各種委屈。

  去年,陳志紅成為護士長助理,多年來積累的護理經驗成了她協助護士長指導護士們落實工作、把控整個急診科運作最堅實的基礎以及最大的底氣。她首先思考的事情就是如何在保證患者滿意度的同時,讓護士們少受委屈,減少精神內耗,在工作中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于是,她按照輕重緩急逐一梳理急診科需要調整優化的環節,和大家一起商量解決對策,希望通過PDCA循環,即:計劃、執行、檢查、處理,逐步提升科室質量管理能力和患者滿意度。

  陳志紅一向是文藝積極分子,樂觀開朗,喜歡唱歌跳舞,積極參加醫院組織的各類文藝活動,作為黨員,她更是自告奮勇,主動參加醫院組織的紅色故事微黨課,向黨員們娓娓道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講述革命先輩的感人事跡,倡導大家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理想信念,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護士和黨員兩重身份意味著雙倍的使命和責任,我將繼續發揚南丁格爾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平凡的崗位上努力建功立業。”陳志紅說。

  (本版稿件由記者李佳遙采寫,圖片由區人民醫院提供)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