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女杰寡婦清,巾幗之光耀古今(五)
發布時間:2023-06-13 08:53:33 來源:
新聞摘要:

  

  □ 楊毅平

  另外,從中國汞礦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貴州省東部、北部和渝東南地區,而秦朝的最大丹砂市場則在咸陽,均需要經過艱難的長途運輸。從現在來看,本來有一條便捷的烏江航道能進行運輸,但在秦代時期,烏江灘陡浪急,纖道未鑿,無法進行船運。烏江航道功能的全面發揮和大規模運輸,是到了明代鑿通了烏江纖道之后的事了。所以,遠古時期的丹砂運輸都以陸路運輸為主。而南川正好處于貴州省東部、北部和渝東南地區通向秦都咸陽的交會路口,在歷史上,南川通往貴州的南川古道,因其巨大的交通價值,被稱為四大“夜郎古道”之一。巴寡婦清正是依托于南川的區位優勢,將從貴州省東部、北部和渝東南地區運來的丹砂礦,在南川進行冶煉后再運往咸陽。這種方式無論是從運輸交通、生產效益等各方面考量,都是最為合理的方式。

  近年來,一些學者無視《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等經典史籍的權威性,在證據并不充分的情況下,片面得出巴寡婦清籍地不在南川的結論,在學術上是不嚴謹的。還有學者拿1991年版《南川縣志》“在名勝古跡中沒有收錄女懷清臺、在歷史人物中未載巴寡婦清”作為證據,說南川已經主動放棄了巴寡婦清籍地主張,這更是屬于斷章取義。1991年出版的《南川縣志》,成書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對大量古跡和古代人物均未收錄,也是情有可原。如明代南川郡王,雖然世系清楚,史實確鑿,此版縣志也并未錄入,但也不能以此版縣志未錄入為由而否定明朝幾代南川郡王存在的史實。

  客觀地說,因史料對巴寡婦清籍地的記載錯綜雜亂,出現籍地之爭也是正常現象。正如清康熙《四川通志》卷二十六“古跡”之“長壽縣·懷清臺”中所載的那樣:“一統志在縣西南”“括地志清臺山俗名貞女峽,在永安縣東北七十里。輿地紀勝貞女山在涪州溯江四十里江北岸。”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懷清臺到底在何處?其實都無考古證據來證實和支撐。在沒有確切考古發現之前,我們當然不能以《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的記載去貿然否定其他史籍的史料價值,同樣的道理,也不能以其他史籍來貿然否定《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的歷史價值。

  之所以現在長壽區能夠將巴寡婦清成功申報為長壽籍重慶歷史文化名人,是因為長壽區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大力研究和廣泛宣傳地方歷史文化的必然結果。長壽區對地方文史的重視和珍惜,令人敬佩,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和追趕的。但這一結論并不妨礙我們對巴寡婦清歷史真相的進一步考證和探究。同時,這一問題也對我們今后的史志編撰工作提了一個醒,不能輕易忽略古代文獻的有關歷史記載。(未完待續)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