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女杰寡婦清,巾幗之光耀古今(四)
發布時間:2023-06-06 08:43:41 來源:
新聞摘要:

  

  楊毅平

  “酉陽說”“彭水說”“陜西旬陽說”,其主要依據是民間傳說。同時,這些地方丹砂富集,歷來均為丹砂重要產地,從開采、生產的經濟性和便利性來看,認為巴寡婦清的籍地應該在丹砂產地。但這些觀點,并無確切的史料論據作支撐,大多是從合理性進行推測。

  “南川說”最早起源于北宋初期著名史學家樂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記》,在其卷一百二十“涪州·賓化縣”中,全縣僅列了兩個地名,一是懷清臺,二是湖陽溪。在“懷清臺”條中特別載明:“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家富不貲,清能守其業,用財自衛,秦皇帝以為貞女,為筑女懷清臺。”賓化,為唐代南川的縣名。南川設縣,始于唐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分巴縣置隆化縣。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為避玄宗李隆基諱,改為賓化縣。在五代十國和北宋初期,先后改為賓化砦、隆化砦。直到北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才復改為隆化縣。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改隆化縣為南川縣。《太平寰宇記》將懷清臺置于賓化縣下,清楚地指明了巴寡婦清的籍地為現在的南川區。除了《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外,到了南宋中期,在王象之編纂的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卷二百八十“夔州路·南平軍·古跡”中也同樣記載到,清能守其業,以財自衛,秦皇帝以為正婦,而為筑清女臺。今在隆化縣”。此后,在明代的《大明一統志》、明成化《重慶府志》、清康熙《四川通志》等志書的“古跡卷·南川縣”中均列有“懷清臺”詞條。明成化《重慶府志》之“南川縣”載明:“懷清臺,在縣境,秦時有寡婦清得丹穴而擅其利,用財自衛,秦皇帝以為貞婦,故筑此臺。”清康熙《四川通志》卷二十五“古跡·南川縣”中,就列有“懷清臺”,曰“在縣北,寰宇記在賓化縣,俗名貞女山”。清代乾隆、咸豐、光緒和民國版《南川縣志》,均在“列女傳”中將巴寡婦清列為邑列女之首。民國十五年版《南川縣志》還在“列女·秦寡婦清臺”中專門詳釋了為什么南川丹砂并不富集,但《太平寰宇記》等典籍仍將巴寡婦清列入賓化、隆化名下的原因,“丹砂產涪陵屬地,為今酉、秀、黔、彭一帶,則在江之南,與南川地理為近。故仍以清為邑人,弁《列女》之首。”同時,南川民間也有信奉送子娘娘、懷清娘娘的習俗,這也從歷史傳承的角度,證實南川是懷清臺故地。

  《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都是研究古代歷史的權威典籍。《太平寰宇記》是繼《元和郡縣志》后又一部現存較早較完整的地理總志,篇帙浩繁,內容詳贍,是一部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劃時代巨著,在中國地理學發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成為現今研究歷史人文、自然地理的珍貴文獻。《輿地紀勝》體例嚴謹,注重考證,其“學識之博,收拾之富,考究之精,薈萃之勤”,無出其右,是又一部與《太平寰宇記》比肩的宋代地史“百科全書”。兩部典籍均清楚載明懷清臺在賓化縣、隆化縣,特別是《輿地紀勝》在卷一百七十涪州中專門載明:“貞女山,在州治溯江四十里江之北岸”,“寡婦清臺……今在隆化縣”,說明,懷清臺是懷清臺,女貞山是女貞山,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同樣,《大明一統志》、明成化《重慶府志》、清多版《四川通志》,都是研究地方歷史的珍貴史籍,具有不可否認的權威性。從上述史料來考證,巴寡婦清籍貫南川的證據是確鑿的,也是充分的。

  (未完待續)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