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茜幫助病人進行康復訓練。

董德敏在新生兒病房巡房。

楊俸鈞梳理中央監護系統中的病人情況信息。
什么是護士?
護士是任勞任怨的工作者。在醫療團隊內,護士的工作永遠“忙忙碌碌”,他們忙著幫助病人用藥,幫助醫生診斷患者的病情。護士是病人們倚賴的肩膀。病人在醫院內心情憂愁,需要安慰,而護士像病人心情的梳順器,幫助他們度過艱難的時刻。護士是“紅絲帶”,連接著醫生與病患、醫生與病患家屬以及醫生與護士之間的多重關系……雖然事務繁雜,但他們都發于心、用盡愛的去做好這份工作,踐行著南丁格爾精神,用自己的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去好好對待照顧每一位病人。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今年我國護士節的主題是“發展護士隊伍,改善護理服務”。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區人民醫院,認識三位護士,了解她們的故事。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張茜 骨科一病區護士 護齡15年
“成為醫護工作者是我從小的夢想,盡管從事這份職業已有15年了,但我依舊待它如初戀。”張茜說,因為打心底認為醫護工作有價值、有意義,所以每天上班都精神飽滿。
張茜和區人民醫院有著不解之緣,她從小體弱多病,是醫院的“常客”,熱情友善的醫護人員在她年幼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醫護人員像施魔法一般幫她緩解病痛,藥到病除,那時,張茜就萌發了成為醫護工作者的念頭。
2009年,張茜畢業后如愿以償入職區人民醫院。在她看來,這也許是緣分,也許是命中注定,這些機緣巧合讓她更加珍惜和熱愛這份工作,也想像當初幫助她的醫護人員一樣,熱情耐心地對待病人,想方設法幫助病人緩解病痛、早日康復。
張茜所在的骨科,病人病程相對較長,大多都會經歷手術、康復訓練環節,不管是手術還是康復訓練,難免會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每當聽到病人說:“我唯一的要求就是不痛”時,張茜就會提高警惕,因為多年的護理經驗告訴她,這位病人可能對疼痛的耐受度較低,也許會在康復訓練中“摸魚”,影響康復效果,這就需要護士重點關注、加強督促,并配以循序漸進的康復計劃以及緩解疼痛的辦法。
病人怕痛是事實,但康復訓練必然伴隨疼痛,如何解決兩者之間的矛盾,考驗著護士的智慧。張茜說,康復訓練至關重要,術后三個月是康復訓練的黃金期,但有的病人會因為怕痛而抗拒康復訓練,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巧勁了,比如:為病人制定康復訓練計劃,每天只學一個康復訓練動作,但要把這個動作做規范、次數做夠,并給病人講解緩解疼痛的小方法,先吃止痛藥、鍛煉后再熱敷……這些方法是她工作多年以來陸續總結積累下來的,有效幫助無數病人順利康復。
由于骨科手術的康復期較長,病人出院后仍需進行康復訓練,但病人在康復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為了避免病人因為小問題專程跑一趟,病人出院時,張茜會主動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病人,告訴他們,就算出院了依舊可以幫忙答疑解惑。
張茜的用心,病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頭,她待病人熱情友善,病人也視她為親人——看到她黑眼圈加重,會善意地提醒她注意休息,身體最重要;病人出院后路過醫院,會上樓來找她聊聊天,談談康復情況;老家收獲新米了,會想著給張茜留一份;家里殺年豬吃刨豬湯的時候,也會邀請她去嘗一嘗……
說到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時刻,張茜說,那就是病人辦理好出院手續后,專程上來給醫護人員說再見、道感謝,回想起病人入院時滿臉痛苦、呻吟連連,出院時高高興興,那個時候,既欣慰又感動。
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董德敏 新生兒科護士長 護齡19年
今年是董德敏從業的第19年,也是她成為護士長的第12年,從初出茅廬到成為業務骨干,再到擔任中層管理者,回望來時路,每一步都走得堅定而踏實,19年來,她用行動踐行初心使命——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
2004年,董德敏大學畢業后來到區人民醫院,她清楚地記得當時進入的第一個科室是兒科,遇到的第一個難關是穿刺技術,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打針輸液。雖然在大學的時候早就學過相關理論也進行過無數實踐,但對于大多數新入職的護士來說,熟練掌握穿刺技術依舊是挑戰。
和成人相比,兒童的血管更細,而且深淺不一,再加上兒童易哭鬧、不配合,更是提升了穿刺難度。這就需要護士在穿刺訓練上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不斷練習、總結、精進,最大限度減少、避免差錯。
達到這個水平,董德敏用了大半年,平均每天扎五六十針,在量的積累下終于實現了質變,成了大家口中的“一針準”,同事們至今遇到較難穿刺的情況,都會請她幫忙解決。
這段經歷成了董德敏往后工作中的精神財富,啟發她只要肯下功夫,沒有做不好的事,精益求精也成了她的工作準則之一。
成為護士長后,董德敏每天的工作事項又多了不少,為了避免遺忘,減少差錯,她給自己做了兩個備忘錄——一個固定,在辦公桌上放置一本臺歷,空白處記錄每天需要處理的重要事項;一個移動,隨身攜帶一個小本兒,方便隨時記錄工作中的動態事項。
翻開她的備忘錄,每一頁都記得密密麻麻,完成一項,打鉤一項,重要的事項打星號,提醒自己務必做完且做好。她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這個工作習慣可以幫助她有條不紊地處理繁雜的工作。
“只要是我經手的事情我就想做到盡善盡美。”董德敏說,她對工作有一點“強迫癥”,想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做到最好。在個人業務水平提升上,她總是力爭上游,做好榜樣示范;在團隊比賽中,她帶領隊伍積極應戰、沖出重圍、脫穎而出,成績斐然——參與護理團隊開展的PDCA項目,陸續獲得優勝獎、二等獎、一等獎;拍攝的專科護理查體視頻獲得一等獎;組織撰寫的護理人文優秀案例獲得一等獎……此外,她帶領團隊開展新項目新技術10余項,獲得護理創新專項獎勵。
作為管理者,董德敏深知“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要帶動科室成員一起變得更優秀。她倡導科室成員加強業務能力學習,樹立團隊意識,認真開展傳、幫、帶,通過抱團發展,不斷提升護理質量、安全、服務、管理水平,推動科室能力實現整體躍升。她所帶領的科室多次被評為“優秀護理單元”“優秀人文科室”,她也連續多年獲評“優秀護士長”“優秀中層干部”。
跑出生死時速
楊俸鈞 心血管內科護士 護齡10年
“在我們科室,經常都會出現驚心動魄的搶救場面,敏銳的觀察力、果斷的判斷力、專業化的搶救技能是我們的傍身本領。”楊俸鈞說,心血管內科病人大多起病急、病情重,很多時候容不得半點遲疑,需要當機立斷、爭分奪秒,和死神賽跑。
在心血管內科護士區,有一個中央監護系統,實時監測病人的心電圖情況以及生命體征,與之配套的報警器會根據病人的危重情況發出不同的聲響,越是緊急,聲音越為急促、音量大。
因此,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內科護士不僅要“眼觀六路”,敏銳觀察病人身體狀況,還要“耳聽八方”,快速辨別報警器聲音類別,迅速采取行動。
2021年的一天晚上,楊俸鈞聽見報警器傳來急促的聲響,她立馬跑向相應病房,此時,心電監護顯示,病人出現室顫,室顫即致命性心律失常。她大聲呼叫病人,發現其呼之不應,失去意識,危在旦夕,于是她立即對病人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并呼叫醫生,搬來除顫儀、搶救車,快速對病人進行搶救,最終搶救成功。
類似的場景不勝枚舉。她說,黃金搶救期只有不到5分鐘,短短5分鐘往往意味著不同的結局——抓住了,轉危為安;錯過了,從此永別。
在心血管內科,生離死別是大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對于病人及其家屬來說,既殘酷又現實,對于醫護人員來說,同樣沉重。每位醫護人員都希望能夠成功搶救每一位危重病人,但由于病人病情不同,有時也會事與愿違。正因如此,楊俸鈞在工作中會加倍認真、細心。巡房的時候,如果發現熟睡中的病人呼吸時胸口起伏較小,呼吸微弱、減緩,她會格外留意,在不驚醒病人的同時,確認生命體征是否正常,比如:輕輕地幫病人理一下被子,觀察其反應;摸脈搏,確認是否正常……
這些微小的舉動看似不起眼,但曾經發揮過大作用。有次,她在巡房過程中,發現病人呼吸異常,但此時監測儀尚未報警,她再次確認后發現病人出現心衰的跡象,憑借豐富的搶救經驗,在那一刻,她選擇相信自己的判斷力,立即發現,立即處理,趕在監測儀報警之前就敏銳地發現了問題,及時采取了有效的搶救措施,幫助病人轉危為安。
從業10年,楊俸鈞初心不改,依舊對這份職業保持敬畏和熱愛,在工作中,她時刻緊繃神經、快速反應,在病人危急時刻跑出生死時速;工作之余,她見縫插針地利用休息時間加強專業知識學習,更新完善知識庫,積極參加各項比賽,以賽促學,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在多項技能競賽中斬獲佳績,多次獲評先進個人、優秀護士等稱號。
(本版文圖由記者李佳遙采寫和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