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新
春意闌珊時,立夏款款來。當春天隨著飛逝的時間漸行漸遠時,夏天的身影便在人們的忙忙碌碌中悄然而至。
立夏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它的到來,意味著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里的“假”,即“大”的意思,是說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直立長大了。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立夏”分為三候:“一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意思是說立夏時節首先可聽到螻蛄在田間鳴叫,接著可以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描述的就是孟夏之初的物候景象。
立夏時節,清風拂面,陽光也分外明媚,春天孕育的能量盡情舒展,萬物開始瘋長,連庭院里的綠色都耐不住寂寞向外蔓延,沿著小路一直伸展到溝壑溪畔。即便是在璀璨星空之下,田野里的莊稼拔節生長的聲音依然此起彼伏,和著鳥語蟲鳴,合成了一曲曲美妙動聽的自然樂章。村頭清澈的小河里,水面漂著玲瓏的浮萍,幾只蜻蜓穿梭在碧綠的荷葉間。“四時天氣促相催,一夜熏風帶暑來。隴畝日長蒸翠麥,園林雨過熟黃梅。”宋代詩人趙友直的這首《立夏》則生動地描述了立夏時的景象:驕陽下的田野里,翠綠的麥穗已開始微微泛黃;新雨過后的園林中,誘人的黃梅透出陣陣芳香。楊萬里的《初夏》詩云:“麥黃秧碧百家衣,已熱猶寒四月時。雨后覓春無一寸,薔薇花發釅胭脂。”惟妙惟肖地展現了初夏時的旖旎風光和盎然詩意的畫面。初夏大地,“麥黃秧碧”斑駁多色,如穿“百家衣”,雖不是春天,但薔薇花卻開得正艷。
立夏意味著炎炎夏日的開始,大好的明媚春光過去了,與春天依依惜別,也成為古代文人吟詩作賦的一個主題。宋代詩人項安世的《立夏日南風大作》:“滿城楊柳綠依依,背著春風自在飛。卻是楊花有才思,一時收拾伴春歸。”通過對立夏場景的描述,表達了送別春天的離愁別緒。劉禹錫的《初夏曲》也是形象地表達了初夏惜春的情感:“時節過繁華,陰陰千萬家。巢禽命子戲,園果墜枝斜。寂寞孤飛蝶,窺叢覓晚花。”春天的繁花已謝,花朵變成果實墜于枝頭,有幾只蝴蝶還在花叢中流連,似在尋覓春天,殊不知已是夏天的開始。
過了立夏,勤勞的農民們就更加忙碌了。農諺有云:“春爭日,夏爭時”。這是說,農事安排春光寶貴,夏時如金。經歷了一整個春天的蟄伏和孕育,萬物在夏日的召喚下,紛紛開始嶄露頭角,汲取養料。明人《遵生八箋》一書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此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后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因此,田野里便出現了“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的繁忙景象。正如宋代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詩中所云:“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采了蠶桑又插田。”人們知道,只有把握農時,辛勤耕耘,才能收獲滿滿。
人間四月芳菲盡,五月槐花始盛開。立夏時節,那一簇簇、一串串如雪般懸掛在枝頭的洋槐花,瞬間讓味蕾的記憶變得鮮活起來了。記得孩提時走在洋槐樹底下,一陣陣撲鼻的清香讓我總會忍不住駐足片刻,摘一串放在手心里,含在嘴里嘬一小口,甜絲絲的。大人們有時忙里偷閑采摘一些洋槐花,把它摻進面粉里烙成槐花餅。焦黃的槐花餅里夾雜著嫩嫩的花瓣,咬上一口,面香味和洋槐花的幽香交融在一起,至今想來還是回味無窮。但離開家鄉后,再也沒有品嘗到那天然的美味。
一朝春夏改,隔夜鳥花遷。立夏,它開啟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季節,不僅承載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和夢想,還見證著生機勃發的成長、生動詮釋著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