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承元帥是人民軍隊的創建者之一,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了赫赫戰功。1949年11月,劉鄧大軍挺進大西南。12月7日,二野司令部抵達南川。當天,劉伯承向南川地下黨組織打聽他的一位四川老鄉、南川籍戰友韋奚成的情況。當得知韋奚成已經去世時,劉伯承不禁傷感落淚。
劉帥與韋奚成有著怎樣的革命情誼?他們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1 同時走上革命道路
劉伯承與韋奚成均出生于19世紀90年代。當時,清廷無能,列強橫行于中國國土之上,中國大地民不聊生。
韋奚成,又名韋希成,1890年8月出生于重慶府南川縣(今南川區)合溪郭家溝,世代務農。韋奚成7歲讀私塾,13歲考到南川縣隆化書院,16歲考入重慶體育學堂。
1906年,中國同盟會重慶支部成立。楊滄白(楊庶堪)、張培爵是同盟會重慶支部的領導人,重慶體育學堂也是同盟會活動的場所。韋奚成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漸立救國救民之志,并于1909年加入同盟會,走上革命道路。辛亥革命時,受同盟會派遣,韋奚成組建“四川保路同志會南川東南路分會”,參加了推翻清朝南川縣政府的革命活動。1911年11月,同盟會在重慶成立“蜀軍政府”,張培爵、夏之時任正副都督。“蜀軍政府”在萬州組建“義士團”,韋奚成以學生身份參加了“義士團”。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廷皇帝,在家種田的劉伯承看到了新的希望,決定離家尋求救國道路。他剪掉了辮子,到萬縣(今重慶萬州區)參加了蜀軍“義士團”,開始了行伍生涯。
就這樣,劉伯承和韋奚成同期成了蜀軍“義士團”軍人。
2 一遇于戰場,相知相惜
“義士團”是革命黨人熊克武的部隊。在一次殲滅清廷巡防隊的戰斗中,韋奚成與同在“義士團”的劉伯承結識。
1912年春,清帝退位,中華民國成立。“義士團”奉命回重慶江北休整,劉伯承、韋奚成又相約考入“蜀軍政府陸軍將弁學堂”速成班,兩人從戰友成為學友。
1912年秋季,劉伯承、韋奚成均以優異成績從將弁學堂畢業,被分配到熊克武的川軍第五師任排級軍官,劉伯承任司務長,韋奚成任排長。在舊軍隊里,他們作為最下級的軍官,薪水是很微薄的。許多官兵拿到薪水后,都是用來吃喝和賭博,而劉伯承和韋奚成卻不同,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把節省下來的薪水拿去買書看,利用業余時間讀書學習。由于有著共同的救國理想和愛國情懷,也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們經常在一起談思想、談前途、談理想、談革命抱負,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
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向革命者舉起屠刀。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發。當年8月,川軍第五師在重慶舉起討袁旗幟。劉伯承、韋奚成分別帶領戰士與袁軍作戰于隆昌、合川、瀘州等地,最終討袁戰爭失利,熊克武逃亡,革命黨人遭到大肆追捕,劉伯承、韋奚成被迫潛回家鄉躲藏,暫時失去了聯系。
3 二遇于涪陵,徹夜長談
1913年9月,韋奚成見風聲漸小,遂再次離開家鄉南川合溪,到涪陵明德小學以教師身份做掩護,尋找革命黨人。
其時,劉伯承亦由家鄉開縣到重慶,尋找革命同志。劉伯承獲知上海云集了不少四川同盟會成員,便打算只身乘船前往上海,途中獲悉韋奚成在涪陵,遂專門在涪陵停留,到涪陵明德小學會晤韋奚成。
兩人在韋奚成的宿舍徹夜長談,抒發心中郁悶,探尋救國之路。隨后,劉伯承離開涪陵,前往上海,在上海加入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韋奚成則繼續留在涪陵,靜待時機。
4 三遇于義軍,并肩作戰
1915年12月,袁世凱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宣布復辟帝制。全國人民掀起反袁浪潮,蔡鍔等人舉起反袁大旗,“護國戰爭”爆發。受中華革命黨的指派,劉伯承組織部分人員潛回四川,策劃討袁起義。劉伯承回川后,組建“川東義軍”,到涪陵找到韋奚成,并與革命黨人李尉如等一道策動涪陵警備隊長楊光烈起義。韋奚成與劉伯承久別重逢,并肩戰斗。
1916年3月,劉伯承率領川東義軍,積極配合云南護國軍在川東戰斗,側擊張敬堯、曹錕和李長泰的部隊,進攻長江防線,襲擊長壽、豐都縣城,牽制和打擊了川東的袁軍。但不幸的是,劉伯承在率軍夜襲豐都縣城時,遭到敵軍反撲,右眼中彈受傷致殘,不能指揮部隊,部隊失去主心骨,川東義軍被打散。護國戰爭中,韋奚成受劉伯承指令,在奉節、涪陵等地為川東義軍籌集糧餉,為川東義軍提供物資保障。豐都戰斗失利后,劉伯承被送到重慶醫治,并在重慶近郊療傷。韋奚成再次與劉伯承失去聯系。
5 四遇于重逢,探索光明
1916年6月,袁世凱憂懼而死,護國戰爭取得勝利。隨后,蔡鍔將軍率護國軍進入四川,任四川總督,熊克武率川軍第五師鎮守重慶。韋奚成再次來到重慶,找到川軍第五師,被安排到第五師九旅任4連連長。劉伯承傷愈后在重慶近郊打游擊,獲知第五師駐守重慶,亦回歸部隊,被任命為第五師九旅參謀長。這一對革命戰友再次聚首。
1917年10月,孫中山在廣州發動“護法運動”,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孫中山任命熊克武為靖國軍總司令,征討北洋軍閥劉存厚。韋奚成率部攻克北洋軍閥多個陣地,屢立戰功,得到了劉伯承的夸獎。韋奚成表現出色,被任命為駐守蓬溪、綿陽的城防隊長,人稱“城防司令”。
1922年,劉伯承被任命為川軍第二混成旅第一團團長,韋奚成也被提拔為警衛營營長。第二混成旅受命駐守川東萬縣,防備和阻擊吳佩孚部隊入川。1922年10月,吳佩孚大舉進攻四川。劉伯承率第二混成旅與北洋軍作戰,取得了龍泉驛大捷等勝利。劉伯承在四川威名大振,韋奚成的警衛營亦功不可沒。
1923年8月,劉伯承右腿負傷,不能指揮戰斗,被送到成都醫治。12月,韋奚成率部與吳佩孚部作戰于長壽、墊江之間,右腿亦中彈受傷,不得不撤離戰場,住進重慶紅十字醫院。韋奚成離開部隊,又一次與劉伯承失去聯系。
這一階段,兩人英勇頑強地戰斗,卻都沒有脫離舊軍閥部隊的局限,也沒有找到光明的方向。
6 五遇于入黨,找到方向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掀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嶄新一頁,喚起了廣大民眾的覺醒,開啟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序幕。
劉伯承在成都住院期間,結識了共產黨人楊闇公、吳玉章等,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反思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劉伯承深刻認識到,只有共產黨才是中國革命的領跑人。1924年,劉伯承隨吳玉章到上海、北京、廣州考察中國革命形勢,他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理想。1926年5月,經楊闇公、吳玉章介紹,劉伯承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四川省委)軍委委員。
劉伯承無時不在掛念著昔日的戰友韋奚成,韋奚成也在輾轉尋找革命道路,思念著戰友劉伯承。
傷愈后的韋奚成腿腳不便,離不開拐杖,但更讓他郁悶的是,中國革命的方向和道路到底在哪里?鑒于楊闇公在重慶的聲望,韋奚成決定直接向他寫信訴說心中苦悶。楊闇公收到韋奚成的信后,打算派人與他聯系。正巧南川縣支部書記張庚白(后來叛變脫黨)到重慶向楊闇公匯報工作,楊闇公便向張庚白問起韋奚成的情況。不料,張、韋在南川早就認識。楊闇公讓張庚白進一步與韋奚成接觸,爭取讓韋奚成加入黨組織。
1926年夏,經楊闇公推薦,張庚白為韋奚成履行了入黨手續。韋奚成正式成為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從此踏上了無產階級革命道路。此時,劉伯承也在重慶,正與楊闇公、吳玉章一道幫助國民黨左派開展工作。楊闇公向劉伯承談起了韋奚成,劉伯承喜出望外,立即邀請韋奚成到楊闇公家里會面,他們的手又一次緊緊握在了一起。
7 一別竟永訣,共赴使命
1926年,大革命形勢如火如荼,北伐戰爭節節勝利。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決定由劉伯承負責軍事工作,在四川發動瀘(州)順(慶)起義,清除四川反動軍閥,策應北伐戰爭。根據劉伯承建議,楊闇公派遣韋奚成回南川組織地方農民運動,相機改造地方民團,發展革命武裝,發動農民暴動策應瀘順起義。
自此,劉伯承與韋奚成天各一方,在黨的領導下,在各自的戰壕里英勇戰斗,卻再未見面。
韋奚成奉命回到南川,于1927年1月組織和發動了著名的“川東春雷”農民暴動,有力策應了“瀘順起義”,嚴厲打擊了南川反動團閥和國民黨右派的囂張氣焰,推動了川東地區的革命發展。由于國民黨右派的反撲,瀘順起義和“川東春雷”均告失敗。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發動“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屠殺共產黨人。之后,韋奚成留在南川,參與重建南川地方黨組織,組建南川地方革命武裝,打土豪,除惡霸,建立南方局直接領導的合溪特支,以教師和鄉長的身份,從事黨的地下斗爭。直到1942年3月,積勞成疾,在家鄉南川合溪病逝。新中國成立后,韋奚成被追認為烈士。
(區黨史方志研究室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