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東街印象
發布時間:2023-04-26 09:01:35 來源:
新聞摘要:

  

  任啟民

  題記:3月29日,萬盛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會一行人到南川,考察調研了金佛山書畫院、南川東街、尹子祠、西來寺。處處皆好,有文化有歷史有地方特色。本文單記南川東街。

  天上飄著似有似無的雨,我們小時候叫飛飛雨,不叫毛毛雨。我們走進南川東街的時候,都撐著傘。春雨,飛飛雨,恰是一種氛圍,適合懷舊。

  飛飛雨很快就停了,我們收起雨傘。走在街道上,仿佛走在舊時的記憶里。多么熟悉的街道!是一種生命里的熟悉,浸潤在時間的長河中、浸潤在生命成長中。

  青石青磚鋪就的路面,青灰的磚墻,灰黑的瓦片,木板裝飾的店面,老街景,老鋪面,舊招牌……完整再現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景象。

  首先把我們眼球抓住的是那桿大秤,秤盤里起碼可以坐下四五個小孩子。杵在地上的秤砣,一個大力士也搬不動。

  我幼時,民間交易都是用桿秤。一把菜放到秤盤里,秤砣放到合適的位置,秤尾高高翹起來。好了,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各取所需,童叟無欺,買賣興隆。

  今天不是趕場天,也不是節假日,街上游人不多,正適合我們慢慢走仔細看。各家店門口有許多盆花花草草,各種花盆都用盡心機,把我們拉回到幾十年前。一個廢舊木盆放在矮墻頭,盆里的杜鵑花蓬勃綻放。一個竹編箢篼掛在墻上,翠綠的垂盆草披垂而下。舊木箱直接放在門口做了花壇。那些門口的老罐子、墻角的舊磨盤,比鮮花還吸引人。許多人舉著手機相機不是拍花草,而是拍特殊的花盆和老物件。

  在尋味老街飯鋪前,門旁放著一架老風車。以前農村家庭家家必備這個寶貝,谷子打成米后,用風車分離出米粒和谷糠。

  后面隔著一個小巷,掛著皇冠歌舞廳的招牌。這正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火爆起來的行業。

  店鋪名稱都透著幾十年前的時代氣息,大土糧站,解放食堂,南川招待所,和平錄像廳,城門洞……我看了看,這像一個小超市。也許,它最早的時候就是一間開在城門洞里面的一個小小雜貨鋪子。那些有著門洞的城墻,明朝清朝的城墻,更加久遠,已經不在我們的記憶里。

  東街是真實的老街,滿是人間煙火氣。油條店冒出陣陣油香味。稀飯包子豆漿,各種香味彌漫。鍋盔店的平鍋擺在鋪子門前,焦黃的鍋盔在里面一圈一圈排著隊。張老師被吸引了,跑去買了幾個,裝在手提紙袋里提著,帶回家給孩子當禮物。“扎包兒”——走在南川東街,老式的叫法自然就回到我的腦袋里。舊年間,人們走親訪友,給人家帶去的禮物,或者給老人孩子帶回家的禮物,就是用黃表紙包起來,用草繩捆扎成包。

  家庭記憶體驗館更是南川東街的特殊之處,里面布置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不同時期的家庭場景。室內陳設,家具、器皿、墻上的照片、獎狀、貼畫,都具有各個時代的特色。相應的,還陳列了那個時代的理發店、照相館、影劇院、書店。擺滿五個大書柜,標明2分錢看一本的畫書,讓我們一行人大為贊嘆。兒時那最特殊的記憶,此時此刻真真切切浮現在眼前。

  從家庭記憶體驗館出來,就離夢想摩天輪很近了。這是南川東街的地標建筑,橫跨在兩座樓頂上。遠遠的,還沒有走進東街街口我們就看見了它。走在南川東街,各處都可以看見它。有夢想真好,有夢想高高在上,南川東街永遠不老。

  正街兩旁,有許多分岔出去的小巷,通向最樸實平凡的煙火人間。

  姚家巷巷口,一面青磚墻,除了幾個黃木框的大窗戶外,掛滿了各種不同樣式、各個時代的鐘表。這面墻是不是叫時光之墻呢?這些鐘表能告訴我們時間是怎么流走的嗎?一個人怎樣變老?一面墻怎樣變老?一條街怎樣變老?一座城市怎樣變老?或者,老而不衰,又煥發了新的生命。

  最后,我們走到“南川火車站”。一節綠皮車廂,幾條木制長椅,一個站牌,上面寫著“南川站”,左邊指向“過去”,右邊指向“未來”。我們和綠皮車廂一樣,停留現在,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南川東街,有景有物有美食,還有人情溫暖。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