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古代地圖上的南川景象(七)
發布時間:2023-04-17 09:41:17 來源:
新聞摘要:

  

  楊毅平

  最早采用圖例與比例尺的南川方志地圖是民國十五年(1926年)《南川縣志》中的“南川縣全境圖”。該志由知縣柳瑯聲主持,邑廩生韋麟書總纂。同之前縣志地圖相比,該志中的“南川縣全境圖”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現代地圖繪制方式,并且標注了方位與坐標,已經與現在地圖十分接近。二以不同的符號表示大路、鄉界、縣界、橋梁、峭壁、河流、山際、鄉場、縣城,從而在地圖中可以標注更多的地理信息。三是采用了六十萬分之一的比例尺,是南川縣志中第一次具有測繪性質的全縣地圖。第四,突出了行政區劃和交通路線,鄉鎮之間邊界清晰準確。第五是山脈用粗略的暈滃線條勾勒,繪圖技術有了較大提高。

  最早的南川經濟地圖是《南川公業圖說》中的公產圖。《南川公業圖說》由知縣張濤編制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匯集了當時南川的學田、義卷、書院、恤嫠、養濟院、育嬰堂、鄉學、賓興、北上賓興、三費、濟倉、文昌會、文廟祭田、尹子祠詩古課等14方面的公共資產于一冊,凡十二卷?!耙詧D述產”為最大特點,以繪制成圖的方式詳細標明各類公產、田、土、房屋的形狀、界址及四鄰關系,同時對各項公產沿革、地名、佃租、章程均有專門說明。形象清楚,一目了然,對研究晚清時期南川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史料價值。該圖說既是南川第一部社會經濟專業志書,也是重慶地區第一部社會經濟地圖冊。該圖作者張濤的玄外孫、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電氣與計算工程學終身教授李斧,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侄孫,他評價其外高祖的《南川公業圖說》“開創了中國地方志的一個新風格”。

  三、古代外國地圖中的南川景象

  最早繪制世界地圖的是歐洲人,1570年,尼德蘭制圖學家奧特利烏斯編輯出版世界地圖集《地球大觀》,被認為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地圖集。大約從十五世紀起,南川這一地名就陸續出現在西方人所繪制的地圖中。

  最早標有南川地名的古代外國地圖是日本的《支那各省地圖冊》。作者不詳,成圖于1644—1731年之間,為日本江戶時代,按中國傳統的“計里畫方”方式繪制,彩繪本。在《支那各省地圖冊》之“四川圖”中,南川第一次出現在外國人繪制的古代地圖中。雖然圖中標錯了銅梁、璧山等縣的位置,比例關系與實際也有一定誤差,但從南川來看,不僅地理位置和四鄰關系大體準確,尤其是畫出了南川境內的兩條河,雖然沒標明河名,但仍然可以看出一條是流入烏江的大溪河、一條是流入長江的黎香溪。雖然該圖冊序文稱,“如有委辦差事,即閱便知大概情形矣”,是為了方便日本人在中國辦差方便而繪制,但圖冊十分重視中國軍事駐地,其圖例專門說明:兩圓點者總督駐地,一圓點者巡撫駐地,兩尖點者提督駐地,一尖點者總兵駐地,圓圈者將軍駐地,其“司馬昭之心”閱圖上可知。

  最早繪制南川山川地理的西方地圖是《中華帝國地圖》。該圖為意大利人羅伯特·德·瓦光迪繪制于1751年,比例尺為1:6000000,雖然圖中只標注了南川一個地名,但對南川境內的山川河流進行了示意性描繪,四周山脈環繞,中間為大溪河河谷盆地,尤其是對縣城周邊的鳳嘴江、半溪河、龍巖河都較為準確地標繪了出來。由此可知,早在十六世紀,西方人對南川已較為熟悉。

  (未完待續)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