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秋容和張興偉在采摘羊肚菌。記者 黎明 攝
■ 記者 黎明
“羊肚菌現在批發價要160至200元一公斤。我這10畝菌,產量在3000公斤左右。”4月11日,大有鎮水源村5組的羊肚菌大棚里,一位面色黝黑的中年漢子正和一位年輕后生在采收羊肚菌。
中年漢子叫馮秋容,是大有鎮水源村5組村民,當地有名的“種菜能手”,重慶市第六屆勞動模范。年輕人叫張興偉,是馮秋容的徒弟。
2022年馮秋容在蔬菜基地成立“勞模工作室”,向村民傾囊傳授蔬菜種植技術,帶領村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學種菜
時近中午,羊肚菌采收得差不多了,馮秋容看著眼前長勢喜人的羊肚菌,思緒回到了剛開始種植蔬菜的時候。
放在2014年,馮秋容也是一個不會種菜的“門外漢”。
1993年,馮秋容選擇了外出打工,先在一家能源公司的煤礦打工,但他總忘不了農業。后來,他又選擇了一家水果種植研究所打工,在那里學會了嫁接技術。
“家鄉交通變好了,為何不回鄉創業?”一個念頭在馮秋容腦子里盤旋。和妻子商量后,馮秋容踏上了返鄉創業之路。
隔行如隔山,起初他走了不少彎路,開始的時候蔬菜病蟲害防治不及時,種出的蔬菜賣不出去,第一年就虧損20多萬元。于是,他從江津請來蔬菜種植師傅文德仁,教自己種植蔬菜。他有兩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面記滿了種蔬菜的心得。通過努力,馮秋容摸索出一套適應本地的季差蔬菜栽培技術,逐漸成為當地的“種菜達人”。
前年,馮秋容試種了1畝羊肚菌。他只身前往鄰近的四川種菇基地學習,細心揣摩別人種菌的經驗。這一季,馮秋容的羊肚菌利潤就有5萬多元,圓鼓鼓的羊肚菌撐起了“致富傘”。
真帶徒
“師傅,我的菇就沒你這個長得好,是不是菌料用得不同?”作為徒弟,今年32歲的張興偉很勤快也很愛提問題。只見一會兒功夫,他提著的塑料桶就裝滿了羊肚菌。
張興偉是馮秋容的鄰居,高中畢業后,入行做二手車生意。最開始,作為鄰居,他很多時候只是來基地給馮秋容幫忙,后來看到馮秋容種植蔬菜有利潤,張興偉慢慢有了興趣。
隨后,張興偉退出二手車生意,拿出自家的田地,拜馮秋容為師學種菜。
剛開始種蔬菜,張興偉就遇到了“當頭棒”。他發現種植的番茄葉子上出現了淡褐色的病斑,然后番茄就開始腐爛。之后這種病在大棚里傳播。
“師傅,這個可不可以打農藥?”他請教馮秋容。
馮秋容告訴他不能打藥,要用人工摘除進行防治,同時還要把大棚的透光條件適當調整一下,每天要多噴水。之后,馮秋容帶著工人,手把手教他挖溝、施肥、搭架子;需要修剪時,又派人幫他修剪枝條……現在,張興偉也發展起了70畝蔬菜。
去年張興偉也種了1畝羊肚菌,他虛心向馮秋容請教取經,按照種植流程,他的羊肚菌也獲得了豐收。
看到張興偉種植蔬菜成功,馮秋容頗感欣慰。
好勞模
2021年,馮秋容被評為重慶市第六屆勞動模范。當選勞模之后,馮秋容發現村民普遍缺乏種菜技術,他開始思考著如何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
去年,在區總工會的支持下,“馮秋容勞模工作室”成立,為村民們免費提供蔬菜種植技術指導,毫無保留地向村民傳授經驗,把綠色食品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起來,讓更多的人從中獲利。
在馮秋容的帶動下,水源村及周邊種植蔬菜的村民不斷增加。
65歲的村民馮德剛原來在馮秋容的基地打工,后來學了技術自己種植了1畝蔬菜。
“要合理施用氮肥,尤其需要控制氮肥用量。”針對大棚栽種番茄“瘋秧”,馮秋容指出是因偏施氮肥、澆水過多,加之棚內溫度控制不嚴導致的。手把手向他傳授番茄種植要領。
“我們今年畝產在300公斤左右,種得好畝產能達到500公斤,我還想擴大規模。成都有位客商說,如果產量能提高到500公斤以上的水平,他要來水源村建加工廠、蓋烘烤車間,到時候種出來多少就收多少,自己和村民的羊肚菌就不愁賣了。”對于未來,到知天命之年的馮秋容正在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