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桃芝
我的奶奶是一名目不識丁的鄉村婦女,她對糧食無比敬畏的態度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印象。
常常憶起兒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飯,我們小輩有時候掉幾粒米飯在餐桌上。奶奶總是一臉嚴肅地呵斥道:“伢呀,人靠糧食養命,糟蹋糧食是不對的?!闭f完,她伸出手指把米一粒粒捻到嘴里,臉上的表情很自然,一點也不覺得那些飯粒臟。有時候,奶奶看見我們碗里的飯沒有吃干凈,哪怕碗邊只剩下幾粒米飯,她也一定會命令我們把這些飯粒吃干凈。我們懵懵懂懂不解其意,看見她神色莊重的模樣,只好乖乖地吃完碗里的飯粒,再也不敢浪費一粒米。
后來上了學,我跟著長輩們下地勞作,對糧食來之不易有了切身體會。春天,奶奶和父母親一起精挑細選種子,撒進精心整理過的土地中。在陽光雨露的呵護下,種子慢慢長成秧苗。炎炎夏日,長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佝僂著身子,忍著蚊蟲叮咬,一步一個腳印走在水田里插秧,經常忙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下午放學后,我知道他們都在田里忙著插秧,也趕快跑到田里去插秧。
糧食的成長注定是一場漫長的旅程。農民不斷施肥拔草,從事各種田間勞動,像撫育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管理著。種子從春天里播種,在夏天里拔節和抽穗,在秋天邁向成熟,足足經歷三個季節。當秋天水稻變得黃澄澄稻穗飽滿時,農民又忙著收割。從前的秋收都是靠人力,費時費力,是一年中最忙碌的季節。我們和長輩們一起用鐮刀收割稻谷,然后捆扎、搬運、疊碼、鋪場、磙碾、翻叉、收草、揚殼……十幾道工序下來,才變成谷子,再被父親一擔擔地挑回家中。
記得那時家里完成秋收后,奶奶一刻也不停歇,每天又忙著去地里揀拾被遺漏的糧食,自家地里揀拾完了,她就走向遠方的地壟草窠中一粒粒揀拾,一點點積攢,每天能揀拾好幾斤的谷子,她還是那句口頭禪:糧食能養命,浪費不得。
奶奶的經歷讓她深深體會到,沒有糧食,活命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她敬畏每一粒糧食,就像敬畏生命一樣。奶奶不會讀“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更不知道“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格言,她一直用自己樸素的行動,在日常的生活中踐行敬天惜糧、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
童年時代,我親眼見證了稻谷的成長和農民為之付出的艱辛勞作。如今,即使在實現了農業機械化耕種,物質已非常富裕,每一粒糧食依舊來之不易。從播種到收獲,每一粒糧食都可以說吸附了天地日月之精華,傾注了農民無數汗水和心血。民以食為天,糧食,永遠是蕓蕓眾生最為依賴的生活物資,我們有什么理由浪費和糟蹋呢?
珍惜碗里的糧食,對天地心懷敬畏,對糧食心懷敬畏和感恩,我們方能以淡定的心態從容而優雅地過好每一天,這也是“碗凈福至”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