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平
最具有南川特殊地理信息的歷史地圖是《現代中國大地圖》,此圖繪制于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此地圖已不算古代地圖范疇,但因其具有特殊意義,也姑且收入本文。該地圖由中國地圖史地圖表編纂社的葛糧、葛祖賢編制,亞光輿地學社出版,是一張完全現代意義的全國地圖。該圖除了標注有南川境內的陳家場、大溪河、方斗山、金佛山等地理信息外,還有地圖史上有關南川地理信息的幾個第一次,第一次標注了金佛山海拔高度為1800米,第一次標注了修建于1937年的川湘公路,第一次標注了從重慶到廣州的航線經過南川上空。
二、古代方志地圖中的南川景象
古代歷史地圖中的南川,都只是在全國、全省綜合性地圖中的南川,反映的地理信息必定有限。而信息量最大的無疑是古代方志中的南川地圖。早在唐宋時期,中國地方志的編纂已十分興盛,而地圖則是方志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渝州圖經》《江州圖經》《夔州圖經》等方志中一定會有隆化、賓化或南平軍的單幅地圖,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方志全部遺失。尤其令人惋惜的是《南平軍圖經》的遺失,讓我們失去了了解唐宋時期南川情形的珍貴史料,古代南川大量的地理信息也因此隨之消失在遠去的歷史深處。
南川縣名第一次出現在省級方志地圖上是《四川總志》中的“四川總圖”。該志編修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四川總志,包括了省、州、縣三級行政單位,對當時四川境內七府六州、十九個土官衙門的歷史沿革、疆域、山川、古跡、民俗、人物、文詞等記載甚詳,無一不備。雖然“四川總圖”只是一幅示意地圖,區位繪制并不準確,甚至一些地方錯誤較多,但它畢竟是現存四川省志中最早標有南川地名的省級方志地圖。
最早單幅的方志南川地圖是明萬歷《重慶府志》中的“南川縣圖”。該志編印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共86卷,現僅上海圖書館殘存有64卷。該志中的“南川縣圖”為南川縣城的示意圖,采用的是中國傳統形象繪圖法。圖中以縣城為中心,標注了縣城內外的主要建筑與地理標志。視覺中心是城墻和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城內標注的“川東道”表示了當時南川縣的隸屬關系,“南川縣”為當時縣衙位置,以縣衙為中心,東有文廟,西有土主廟,北有長濟倉,南有川主廟、城隍廟、水府祠。城外描畫了半溪河、鳳嘴江、龍巖河的流向,東城外普澤寺、三潮水、流金渡,北城外有演武場、養濟院,西城外有山川壇。城外四周山巒環繞,南部山峰標有“金佛山”,這是金佛山之名第一次出現在古代地圖上。地圖四邊分別標注有“東抵武隆縣界”“南抵遵義府界”“西抵巴縣界”“北抵涪州界”的相鄰關系,但沒標注詳細里程。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