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毅平
最具藝術色彩與視覺沖擊力的南川地圖是《四川通省山川形勢全圖》中的“南川縣圖”。此圖為清乾隆年間由董邦達領銜繪制,為工筆設色手繪絹本。該圖最大的特點是采用傳統的散點透視山水技法,形象展示了清初南川各類地理景觀,城外河流環繞,四周山峰挺拔,山川秀美,如夢如幻,宛若人間仙境,一派世外桃源。圖中還標注了大量當時的南川地理信息,包括從縣城西北至巴縣、西至綦江、南至正安、西南至桐梓的里程。山脈標注了永隆山、九盤山、熊井山,橋梁有龍濟橋、永興橋、僰水橋,駐軍點“塘”有兩河口塘、陳家坪塘、小河壩塘、平安溪塘。對城內縣衙、寺廟、糧倉等重要建筑也進行了詳細標注,如“常平倉”,不僅標注了位置,還有“谷陸仟肆百叁拾捌石叁斗貳升零,監谷壹萬貳仟陸拾石,社谷壹拾柒石叁斗”的詳細說明,是研究清初南川的寶貴史料。但該圖作者并未到過南川,山川地貌均為作者想象繪制,城墻也畫為正方形,與實際情況并不一致,其他有關地理信息錯誤之處也甚多。
最早的古代南川全域圖是《四川分縣詳細圖說》之“南川縣圖”,繪制于清道光年間,作者不詳,現藏于國家博物館。該圖以表現南川的山川走勢、場鎮位置、交通道路為主,但未標注山名、河名。此圖的最大特點是以縣城為中心標注了南川40多個場鋪以及相互之間的道路與里程,如城西到福南橋十里、大興場十五里等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大有與馬嘴之間、觀音橋與姜家場之間標有兩處哨樓,這在《四川分縣詳細圖說》各個分縣圖中十分罕見,全省只有南川和開縣兩圖中有標注,這表明了南川“川黔喉襟、川湘要沖、巴渝險要”的地理區位特征。但本圖也是一幅示意性地圖,不僅方位有些錯亂,山川走勢錯誤也較多。
地理信息量最大的古代南川地圖是《新繪四川全省明細輿圖》。該圖由清末四川簡陽人傅崇矩繪制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一幅全圖分切四方,為現存規格最大的四川全省古舊地圖。該圖詳細繪制了光緒年間四川各府州廳縣的綜合地理情況,涉及關卡、營汛、鋪站、棧店、山脈、驛站、道路、灘津、井塘、河流、堡砦、市場、衙署、碉樓、電線、電報、郵局、洋關等眾多要素,僅圖例符號就多達160多個,甚至詳細到陸上的碑、院、石、樹、穴,水中的沱、磧、灘、漩。此圖中的南川縣境共有20個類型100余個地名,其中,縣城名1個:南川;重要地名8個:龜城、高廟子、花灘子、景星臺、花果元(園)、龍尾城、四十八渡、龍巖城;場1個:雙河場(今楠竹山鎮雙河場);砦1個:柯門砦;山20座:石筍峰、砦子山、彭高山、蓮花石、馬中頂、花墳山、風頂山(今鳳頂山)、苗山(今貓山)、西華容、東華容、尖山子、水井山、馬巖、大塔山(今大指拇山)、小塔山(今小指拇山)、校子山(今轎子山)、清涼頂(今風吹嶺)、大青山、白支壩山(今柏枝山)、三界山;箐2個:方竹箐、水港箐(今德隆水巷箐);嶺1個:分水嶺;崗2個:大路崗、五里崗;巖4個:觀音巖、鳳嘴巖、佛頭巖、手攀巖;洞4個:黃魚洞、老龍洞、三泉洞、水洞;坎1個:九皇坎(今九盤坎);埡4個:梅埡、黃連埡(今黃泥埡)、米糧埡、上洮埡;坪1個:白霧坪(今白露坪);壩4個:河圖壩、東相壩(今萬盛東鄉壩)、小河壩、箐壩;關隘1個:來游關;堂1個:土地堂;河12條:合口河、石牛河、三岔河、倒流水、水潈、于荃河(今魚泉河)、石梁河、鳳嘴江、孝子河、馬溺水(今馬尿水)、元村河、三岔河;溪9條:淥水溪、水潨溪、半溪、黑溪、冷水溪、龍骨溪、合九溪、銅槽溪、白支溪(今柏枝溪);溝3條:鹽井溝、尼溪溝、石澗溝;塘3處:元塘、橋塘、旁海塘(今螃蟹塘);橋14座:龍非橋(今鴻飛橋)、觀音橋、張鐵橋、二郎橋、三元橋、金加橋(今金家橋)、伏南橋(今福南橋)、回南橋(今迥瀾橋)、永正橋(永鎮橋)、八仙橋、龍見橋、龍濟橋、平灘橋、虹梁橋(今石梁橋)。圖中還有2處當時屬涪陵而今屬南川的地名,一是冷水關,二是其龍廟(今騎龍鎮)。令人饒有興趣的是,圖中地名與現在地名對比有較大變化,大多數是同音字,如回南橋、校子山、于荃河等,但也有的就是當時的古地名,如大塔山、小塔山,只是后來才改稱為大指拇山、小指拇山。從總體來看,此圖地理類型多樣,地理信息豐富,琳瑯滿目,精彩紛呈,甚至可以成為單幅的南川地圖,對研究南川歷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