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協“綠水青山·鄉城南川”——重慶南川行作家有感:走讀金山情 探尋南川韻
發布時間:2023-03-10 09:13:55 來源:
新聞摘要:

 

  2023年2月23日至24日,中國作協創聯部在重慶市南川區舉行“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授牌儀式,并組織開展“綠水青山·鄉城南川”文學主題實踐活動。南川人文厚重,中醫藥文化、茶文化、竹文化、“三線”文化、禪修文化等交相輝映,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巴渝大地的生動實踐。

  張 麗

  (吉林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

  第一次來到大美南川,但是絲毫不覺得陌生。因為“南有金佛山、北有長白山”,兩山皆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實踐地。早春二月,金佛山玉樹瓊花、萬千氣象,仿佛置身于一個銀裝素裹的童話世界;而這個時節的長白山,更是堆銀砌玉、瑰麗雄渾,立地擎天的山峰宛如一條玉龍,翻騰跳躍于錦繡大地之上。重慶南川和吉林舒蘭同為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時代文學實踐點,希望兩地之間相互借鑒、互通有無,為作家潛心創作搭建平臺,為講好重慶故事、吉林故事、中國故事貢獻文學力量!

  劉建東

  (河北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

  南川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經濟繁榮給當地帶來的變化,我時時被山區小鎮中傳來的瑯瑯讀書聲所吸引,對琳瑯滿目、目不暇接的豐富的特色產品印象深刻。我領略到了山川的秀麗與壯美,也感受到了我們祖國大好河山的多樣化與復雜性,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感受到時間的力量,從大自然與人類的共生中體會和諧的奇跡。我還了解到,這是一個植物的王國,這里深藏著許多珍稀的植物資源,尤其讓我感動的是,那些發現大山深處的植物學家們,我聽到了幾個關于他們艱辛付出,甚至犧牲的故事。我們能擁有眼下的美景,不正是有許多人長期默默努力的結果嗎?作家需要走出書宅,不斷地走到自然之中,走到人群之中,走到廣闊的世界之中,聽取人群的聲音,呼吸自然的空氣,感受世界的溫度,從中獲取源源不斷的靈感。

  梅國云

  (海南作協主席,《天涯》社長):

  在南川的兩天文學主題實踐交流中,全國各會員單位之間,一起互相交流,使我們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好多經驗和方法。海南正在奮力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我們一定把會議精神帶回去,把深扎工作做深做實,聚焦國之大者,聚焦省委中心工作,帶領廣大作家創作出更多無愧于這個時代的優秀文學作品,為推動自貿港文化事業發展繁榮,貢獻好文學力量。

  李曉君

  (江西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

  參加這次活動收獲很多。山城重慶和生態南川的厚重人文、自然環境和時代風貌,讓人印象深刻。這是一次遲到的西南之行,憧憬已久,久未成行,終圓夙愿。金佛山是中華大地壯美山川的精華,丹霞地貌和生物的豐富多樣,讓人驚嘆。尹子祠的文化遺存,東街的舊城改造,觀溪村的鄉村集市,讓人思緒萬千,遐想聯翩。中國作協在全國富有特色的市縣設立新時代文學實踐點,為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從機制上有效解決了作家深扎的難題。我們要利用好新時代文學實踐點,為作家深入生活、觀察生活、提煉生活、表現生活,塑造新時代新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發揮實踐點的應有作用。

  許春樵

  (安徽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

  中國作協主題文學實踐活動,經過這幾年的精心謀劃、積極探索、主動實踐,得力于中國作協項目支持與行動指導,在全國作家全方位參與下,目前已由作家的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打造成了極具影響力的文學品牌。本次掛牌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多位來自全國的作家,走進重慶,走進南川,黨委政府、文化旅游、文學藝術等各界全力支持、全面配合、全程保障,作家們走出書齋,走進火熱的生活現場,被沸騰的生活持久地感染和打動,大家最深切的感受是:現實生活超出了作家的想象力,沸騰的生活喚醒了作家的想象力,生動豐富的生活更激活了作家們的創造力。

  鐘求是

  (浙江作協副主席,《江南》主編):

  南川是個讓人安放身心的地方。那天晚上我在街上閑走,進了一家叫“大拇指糕點”的小店。店主是位四十余歲的中年男子,年輕時從江西來南川游玩,覺得此地不錯,就留了下來。他在這里開店、結婚、生子,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現在三個孩子上著小學和中學,用度支出比較多,但努力守著小店,也就守住了日子。他說,南川民風淳樸,空氣不錯,物價也不高,在這里生活還是安心的。看得出來,作為一個外鄉人,他已把此地視為了故鄉。南川是個藏著獨特風景的地方。此地有座金佛山,山中有個古佛洞,人人都說好。我寡聞不知,有些猶豫去不去,去了才明白自己少了一次后悔。因海拔挺高,到了山上便踏進白雪天地,一路樹有冰花、壁有冰掛,好看得眼睛抓不住重點。只是抬頭望去,上空蒼茫著沒啥內容。進了古佛洞,大廳豪邁開闊,布著不少佛像。在中央一尊高大佛像上方,是平緩伸展的洞頂,頗似清晰又浩渺的太空。這就有趣了,原來天空此時藏在了這里。我覺得,淡定的生活氣質和高挑的自然身段,讓南川成了一個好地方。

  馬金蓮

  (寧夏作協副主席,固原縣文聯副主席):

  鄉愁是老話題了,提起鄉愁世人皆知,但是和鄉愁對應的另一種愁,總是被我們忽略,它就是“城愁”。對,城市記憶之愁,難忘之愁,懷念之愁,和年華逝去再也回不到過去的憂愁。我們聽慣了鄉愁,也“嬌慣”著鄉愁,但鮮有人想到城市也有它的愁。難能可貴的是,南川抓住了這個靈感,東街是個很讓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從一樓起,逐層往上走,目光被舊物件舊場景所俘虜,從這座城市初步發展開始到前行如今,地標性建筑,風氣觀念的承載物,具有年代代表性的日用品,等等,都被羅列擺放出來,而且是一種物品與環境融合的擺設。一個搪瓷臉盆,一把用禿的笤帚,一口陶瓷菜壇,一張老合影,一臺縫紉機,一個暖水壺……都承載了歲月的記憶,把人拉回到過去,五零后六零后感到了親切,七零后八零后目光濕潤,九零后零零后也找到了設想前輩生活的憑借物。這里沒有生硬的說教,不用繁復的解說,只要走進其中,往昔的氣息自然迎面而來,讓人身臨其境,完全融入。近百年來中國在城市化的道路上艱難地探索前行,也不斷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人口擁擠、環境破壞、尾氣和噪音污染、人情淡漠、淳樸不在,但我們更要看到和肯定城市發展的積極作用和意義。有什么可以讓我們更形象地感受城市,更理性地考量城市,更客觀地評價城市,更深情地熱愛城市,我想就是“城愁”,是像東街這樣記錄和留住城愁的地方。據南川人介紹,當初隨著城市發展,老街跟不上時代步伐,需要拆遷,就把整棟樓保留下來,成了今天人們最愛打卡的旅游一景。真是高明的設想,我在心里給這個景點的設計者直豎大拇指。與其大費周章挖空心思地造假景,不如就地取材,保留一份實實在在的生活足跡,這樣的理念更經得起考驗,更溫暖人心。我為南川區別樣的“城愁”保留方式點贊!

  陳繼明

  (廣東作協副主席,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藝術與傳播學院教授):

  早就聽說過南川、金佛山,去之前也在網上查閱過有關知識,心里曾蕩起不小波瀾,但是,真正到過,真正有過親身體驗才明白,再好的想象力,再逼真的感同身受,如果沒有身在其中,沒有深入體察過,終究是膚淺的、粗略的。幾天時間仍然是走馬觀花,假如能和當地人民生活在一起,投入感情和血汗,肯定會有更多更深的感受。由此而知,對任何一種舊有生活的自信,哪怕是對自己很熟悉的那部分生活的自信,都有可能是盲目的、不可靠的。對一個寫作者來說,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下去,多體驗,多觀察,是和思想、才華、勤奮同等重要的事情。

  光 盤

  (廣西桂林文學院院長,《南方文學》主編):

  參加這次活動讓我終生難忘。我是第一次參加這么高規格的活動,第一個感想是,“深扎”實踐,需要地方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這次活動從中國作協到重慶市委宣傳部到南川區委領導十分重視,給予作家深入生活極大的鼓舞。第二個感想是,“深扎”需要以點帶面,模范行動。有了固定的點,作家就有了“深扎”的方向和目標,也利于作家反復進入,深入開掘。第三個感想是,作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切把握新時代脈搏,感受到新生活的跳動。這次文學主題實踐,在南川東街體驗到了紅色文化與當下生活的最佳結合,通過體味紅色、歷史文化感悟當下火熱的生活,又能在徜徉和品味當下生活中回望歷史。參觀大觀原點,使我體驗了鄉村振興帶來的精神福利和一葉知秋地看到新時代農村物質的豐富飽滿。通過在霧雪中穿越金佛山竹海,讓我們對南川方竹筍經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們常說,腳板底下出新聞,而優秀的文學也必須出自腳板底下。

  馮 杰

  (河南作協副主席,河南省文學院副院長):

  我這是第二次到山城重慶,第一次來還是30年前。到南川我卻是第一次,一路行來,覺得這里簡直就是重慶的一方“山水后花園”。兩天來,感受到了南川山清水秀,山水清音。無論風景、風物、人文、風情還是美食,南川都給我留下了頗深的印象,回到中原我會慢慢回味的,像火鍋里的麻椒。當時在煙霧繚繞的南川古佛洞,就想到“自古名山僧占多”“江山當得詩人助”“不到瀟湘豈有詩”這些老生常談的句子。對我這眼界狹隘的一個來自北中原的詩人,覺得南川好山勝景還有點“深閨未識”之感,覺得要宣傳張揚它的大美,好景須要人間眾賞共賞的。這次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我還看到南川的相關領導者有文化戰略眼光,有文化詩意情懷。所以在那一次文學主題實踐間隙,大家讓我案頭寫字時,我情不自禁寫下兩行字“綠水青山,詩意南川”,字是一般,但心情卻是不一般的。作為見證者,這次中國作協來這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掛牌,不僅僅是掛一方簡單的牌子,也是栽下一顆文學的種子,文學的綠意會增加南川的山花草木的詩意。

  張 勇

  (四川作協副主席,成都市川劇研究院一級編劇):

  早春二月,春寒料峭,跟隨中國作家協會文學主題實踐團踏上南川之行,歷史積淀下的重慶,是中國革命發展的重要之地。此次之行不但領略了壯闊林立的祖國河山,也感受到了南川當地的風土人情。毗鄰重慶,我卻是第二次前往,此次的南川之旅卻讓我感受頗豐,放眼望去廣闊的山巒疊嶂,不禁在內心燃起一股感動之情,回想當年奮斗在這里的革命英雄們,所觀賞到的美好風光是他們拋灑熱血所鑄就而來。雖然南川有厚重的歷史基礎,但是從基層志愿者口中我還是聽到了一個充滿斗志激昂的南川、一個正在崛起的城市新區。有幸參與中國作家協會的這次文學主題實踐,從四方小屋到廣闊遼源,匆匆行走于山水之間激情盡燃,緩緩步行于林中道路靜謐之中修身養性,捕捉創作靈感,寫就多彩中國。

  蔡 駿

  (上海網絡作協副會長):

  早春二月,我有幸參加中國作家協會文學主題實踐團來到重慶南川。雄踞長江與嘉陵江山川形勝的重慶,我已來過無數次,但初次踏足的南川,卻給了我別樣的驚喜——若說重慶是山城,南川則是山城中的山城,摩天輪下的魔幻現實別具一格。春寒料峭,造訪海拔兩千米的金佛山,穿越仙境般的氤氳濃霧和枝頭霜雪,游走于萬丈懸崖和千年溶洞之中的神秘體驗,似是命運給予的一次信仰之旅。此行雖匆匆,但我與來自南川基層鄉鎮的志愿者深入交流,了解南川的風物,基層工作的艱苦,脫貧攻堅的巨變,以及鄉村振興的諸多挑戰,足以說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非僅僅一句口號,而是需要每個作家的身體力行。南川正是一塊文學創作的寶地,呼喚著我們再度流連忘返。感謝中國作協和重慶作協,也感謝南川這座小城之春,讓我對于文學和生命的永恒價值有了新的發現。

  海 飛

  (《浙江作家》主編):

  此次參加中國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授牌暨“綠水青山·鄉城南川”文學主題實踐活動,并作為作家代表接了旗,感到榮幸和自豪,并對“深扎”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前為寫作《驚蟄》,我曾經前往重慶采訪和收集資料,去過《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渣滓洞看守所舊址等地,后來《驚蟄》作為長篇小說出版,也作為影視作品播出。而此次來到南川,對一方山水有了更深的了解,對當地生態和民俗風情有了更深的體會。中國作協的這個系列活動,更好地拉近了作家和大江南北人民群眾的距離,更好地提供了一個文學主題實踐和深入采訪的契機,也必定會讓作家寫出更好,更多的接地氣的好作品。

  陳 濤

  (中國作家網總編輯):

  走在南川區的東街,仿佛又在重溫那些久遠的歲月。這條街道的房間中,從擺設到物件都有著上個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鮮明印記,都可以激活每個參觀者的童年、青春記憶,并讓大家沉浸其中。我很喜歡那些小人書,和我家中的很多一模一樣。這條將時光定格凝固的街道,還會讓每個參觀者從日益喧囂的狀態下脫離,變得慢下來,享受一種舒緩的時光。當我們走出去的時候,會感慨國家、社會的發展有多么的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多么大的提升。

  梁 豪

  (《人民文學》編輯):

  作為一個寫作者和文學工作者,人及其生活是我們必須直面的對象。“深扎”既是一種見效的方法,也是實實在在的活法。飄在生活和人民上端的作者,永遠寫不出入木三分的作品,也難以活出淋漓鮮活的人生——縱然逍遙與無為,也需要先對生活充滿體認和感受。而生活和人民,從來不是抽象的,它們有著非常具體、生動和駁雜的所指。我們理應珍視這份多元與唯一,明了當中的廣袤和精微。因此,我們需要抵達,不停地、不同的抵達。于是我們來到南川。天南海北的我們,不遠萬里奔赴重慶山城,是決計以此地為落腳點,再由此出發,弄出一些聲響和動靜,“與人民同行、與時代同步”。自己不踩空、不懈怠,每一眼、每一步、每一筆、每個字就都是真的。初春時節,乍暖還寒,南川寫意的濃霧繚繞著連綿的霧凇,令人同時收獲寧靜和戰栗,這是人與自然某種難以言喻的心領神會。巍巍金佛山,儒釋道碰撞融匯出的真諦綿延至今,為我們展示祖先的智慧曾經抵達的高度,它勾連著世俗騰騰的真氣和眾生樸素的心愿,串起人們對美好生活始終不變的熱望。從萬古山河到東街舊夢,在林林總總的變與不變之間,我們見自我、見眾生、見天地。南川是此行的終點,更是未來的起點。

  程 紅

  (《人民日報》文藝部編輯):

  此次重慶南川文學主題實踐活動,我鮮明地體會到了“在場感”。新時代是新的時間和新的空間,新時代的文學有特別的風采。2023年春的這次掛牌活動,為中國新時代文學的地圖上標注了一個嶄新的南川,這具有歷史與空間的雙重意義。在兩天的文學主題實踐活動中,我們沿著山路,行行重行行,走進自然、觸摸歷史、品味南川。作為一名年輕的媒體人,我有幸在此契機中與作家老師們深度交流,去傾聽作家們當下關注的問題。在霧凇彌漫、竹筍林立的金佛山,在充滿煙火氣與現代感的東街,我們用腳步丈量大地,在交談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發掘新的創作主題,捕捉新的創作靈感。新時代的“新”,也表現在作家們的精神面貌上,他們神采飛揚、精神煥發,臉上雀躍著笑容。這一切的一切,讓我直觀地感受到:新時代的作家是在場的,因而文學是鮮活的,是正在成長的。從“線上”走向“線下”,只有人在現場,才能真正明白“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意義。

  (來源:中國作家網)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