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守望者
發布時間:2023-03-09 08:44:03 來源:
新聞摘要:

  

  余道勇

  腳是用來丈量大地的,心是用來向往世界的。在沒有飛機和汽車的年代,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局限在所見所聞的層面上。生活在大山深處的人們,總是充滿著對山外的期盼,于是用雙腳向著遠方丈量,產生了路。路是心的向往與腳的丈量的結合產物。而現在,有了汽車和飛機,人們可以飛越高山大海,到很遠的地方去。而曾經繁華如市的古道驛場,現在卻人跡罕至。

  位于重慶市南川區與貴州省道真縣交界的小河場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

  南川縣志記載,“小河場,馬嘴場東北三十里,跟縣城東一百一十里,通正安縣三元場、大磏壩……鋪戶二十家,趕集三六九?!痹谛∞r經濟時代,逢場交易是要有貨物和交易成本的,若不是貨物繁多和人流集中,在較小范圍內就支撐不起眾多的交易場所。所以,可以推測,這條大道在川黔邊境地區上,其人流物流和交通應該是較為頻繁和發達的。

  數戶人家坐落在兩山夾溝之間,有兩三棟黑瓦木架構的老房子,已破敗,只能用來堆放雜物;多數還是青磚預制板房或者是磚瓦房,有兩棟掛著“小河農家樂”“柴火農家樂”的牌子。還有一個露營基地,不很大,樹林間立著一塊停車收費提示牌和一個露營活動的廣告背景牌。說明這里在夏季還是有許多游客來避暑或者戲水。

  發源于金佛山東坡的石梁河在這里往東延伸,但左邊有一小河溪匯入,兩支河流匯合后,往東不遠就是貴州道真縣地界。據當地人講,這里是一個“一場坐兩省、一腳踏三鄉”的地方。兩省當然是指四川和貴州,現在是重慶和貴州,三鄉則是指當時南川的馬嘴鄉、大有鄉以及貴州道真縣三元鄉。

  小河場共有三次搬家、四個場址,是清代和民國時期深山溝里交易較多、場規最嚴的一個驛場?,F在可以看到的只有老場和新場,其他兩處場址早已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小河場最主要的功能是,貴州的貨物如茶葉、桐油、生漆等運往重慶、涪陵等地,同時將食鹽、布匹、煤油等商品運回貴州供應。因為貴州不產鹽,所以這條茶鹽古道對貴州來說就至關重要。

  隨著物資供應渠道的增多和運輸方式的改進,茶鹽古道的功能逐漸喪失,小河場也就慢慢地變得無人問津,冷清了起來,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作為一個交易頻繁的驛場,小河新場已經不再吸引人們的目光,而作為一個寧靜修心的世外桃源,人們對它還尚存一絲牽掛。特別是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眼光開始向往大城市,小河場基本上除了游客,就只有還沒有外出打工的老人兒童了。

  我們再進一步往前探索,去追尋小河老場的蹤跡。在小河新場的北邊,有一條與石梁河匯合的小河溪,沿著這條小河溪就可以上溯到小河場老場。

  在金佛山地區,這種兩山夾一溝的小河溪挺多的,但這條小河溪與眾不同,它是一條與川黔茶鹽古道并行的溪流,當地人叫它“小河”,小河場也因此得名?!靶『印闭媸沁@條河的大名嗎?

  兩岸如峽谷,懸崖峭壁層層疊疊。前行大約五六百米,見到巖壁上有刻字。這段文字的前面“放生河碑誌”幾個大字清晰可見。這個碑叫“放生河碑誌”,這條河就應該叫作“放生河”了。

  再前行數百米,忽見河對岸有一平地,一棟低矮的平房像圖畫一樣嵌在一片田土之間,一個人影在房前走動。此大山絕壁之下,有這么一座老房子,讓我們眼前一亮,此必老場舊址無疑了。

  河上并無橋,只是河底擺著碩大的大青石,光滑圓溜,不像是天然石頭,應該是以前修橋用的大青石,橋毀后放在河床里當跳蹬,可以行人。河水清澈透明,有小小的魚兒在水中搖頭擺尾。

  上得岸去,屋前問好。出來老夫妻二人,六七十歲年紀,笑臉相問。屋前竹竿衣架、紅苕石臼,屋邊有菜地、豬舍。如果不是穿著現代人的衣服,我真覺得我們是不是穿越到了陶潛的桃花源去了。

  老者男的姓張,在這里生活了68年,有一女一子,女兒、兒子均成年后外出謀生去了,但老夫婦倆不愿走出大山,甚至不愿意搬到小河新場,而在老場廝守,成為小河老場最后的守望者。

  山里人好客,老張忙著張羅老伴生火熬制油茶待客。

  說起小河老場,老張如數家珍,帶著我們沿著壩子轉。過去的故事,他也是聽更老的人講的,但老場的街道和鄰舍房屋,他是歷歷在目?,F在整個老場的人都搬去了新場,只有他一家兩口在這里守望著。許多的老房子都垮塌了,連屋基也被平整成了菜地。

  老張說,過去老場常常遭匪盜,所以設計了躲匪防盜的設施。在河岸邊,有一處石頭圍成的暗道,可以直接通到后面的巖上,巖壁上有觀察哨。當土匪來時,人們就都躲進暗道里。前幾年,由于山洪沖泡,暗道大部分都被泥石堵住了。

  在一處溝槽處,露出了光滑的青石板,老張說,這才是真正的老場街面。當時青石板街道上,人流如織,店鋪林立,各種物品交易都在街上和店鋪上進行著,猶如都市。而如今,大部分街面青石都掩埋在深約七八十厘米的泥土里面了。

  歲月滄桑,多少傳說故事都被風塵淹沒了,只有這青山綠水,依然故我。過去的茶鹽古道,也只殘留在人們的記憶和贊嘆之中。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文化積淀呢?古道如煙,繁華逝去,大山的磁場是否記錄了它的故事?總有一天,老張他們也會離去,曾經繁榮一時的小河老場,也許真的連一個最后的守望者都不復存在,我們去哪兒尋找這躲匪的暗道,到哪兒去撫摸這光滑如絲卻充滿了歷史皺紋的青石呢?

  我們沐浴著時代的雨露,翻開了嶄新的歷史,人們的生活狀態和物資儲備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曾經的歷史印記,留給我們的不是故紙堆,而是世道變遷的百科全書。漫步石梁河畔,如讀一段人文的史書片段,讀一次有一次之益,讀十遍則有十遍之利。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