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清代書院掠影(四)
發布時間:2023-02-21 16:54:58 來源:
新聞摘要:

  

  楊毅平

  清代南川書院名師云集,群星閃爍。歷代知縣在聘請各大書院的“山長”和主講時都十分慎重,以學識聲望為先,并不分縣內縣外,并且給予十分優厚的酬金。如育才書院,聘本邑文望素高之人主講,每年給予的酬谷達一百石。所以,吸引了各地人才聚集南川,致使南川五大書院名師薈萃,人才濟濟。康作霖,因祖上來川貿易而定居觀音橋,以舉人注冊,候選教官,博學多才,著有《愛晚山房詩集》,出任隆化書院山長多年,愛院如家,一時傳誦。敷政,先為育才書院主講,后進奉為山斗,詞章淵雅,品行修潔,有詩稿二卷,所撰記序、詞賦,時人抄錄者頗眾。劉藜光,以文望為多士師,邑人稱南華宮先生,全縣無人不知,出任隆化書院山長多年,廉介淡泊,教育終身,前后知縣都以鄉先生禮之。劉先晉,任育才書院山長數年,著《鳳竹軒詩》四卷、《經誼》四卷,教學有名,束脩余潤,悉用買書恤貧,不置田產,其子亦優秀,二拔貢一廩生。唐洵,少美豐儀,性英敏,見義必慷慨激昂,不計利害。其為文汪洋浩瀚,有奇杰氣,畢業于京城國子監,授教職,歸鄉后主講隆化書院、育才鄉學,并任南川團練,石達開太平軍入川時,隨知縣王臣福至萬盛場堵擊,不幸被害。同時,縣外大儒名師也紛紛到南川書院任教,如專經書院主講梅際郁,巴縣土橋場人,與兄梅際郇同讀于川東書院,更神奇的是兄弟二人同中光緒癸巳科(1893)舉人,一時名動重慶城,被稱為“梅舉人”,其父梅樹南,巴縣名士,曾任甘肅省渭源、武威知縣,治績傳播,辛亥革命后重慶成立蜀軍政府,被推為行政部長,其兄梅際郇,早年歷主各書院,成立蜀軍政府后任巴縣民事廳長,后參與重慶大學籌備,任重慶大學文學教授。梅際郁在專經書院主講《春秋》《說文》,每逢開講,四方云集,座無虛席,慕名而來者不得不佇立室外聽講。而海鶴書院的主講張景倉更是名重一時,不僅自己為光緒丁酉年云南舉人、候補知縣,其父親張濤,出任南川知縣多年,在其任上對南川文化經濟建設都頗有建樹,主持編修《南川公業圖說》,開創中國地方志的一個新領域,也是巴渝地區第一部社會經濟地圖冊。張景倉從海鶴書院去任后,曾任昭化、中江、清溪(漢源)知縣,著有《鵑啼血稿》等多種詩文。順便一提的是,張景倉之女張和卿,為現代著名作家巴金的大嫂,在家道衰敗后獨撐李家數十載,對李家兄弟姐妹多有照顧,尤其是鼎力支持四弟巴金到法國留學,成就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大名家。

  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宣布實施“新政”,下令將所有書院改為學堂,南川五大書院就此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畫上了歷史的句號。但五大書院在南川文化教育史上所發揮的特殊作用,將永遠載入南川史冊。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