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趣
發(fā)布時間:2023-02-14 09:44:28 來源:
新聞摘要:

  

  侯永剛

  曾幾何時,高樓林立繁華空前的城市是多少人向往的地方,現如今,“遠離城市喧囂,回歸鄉(xiāng)下自然”卻悄然成為人們生活的新時尚。每逢周末或者節(jié)假日,去往鄉(xiāng)下度假休閑的城里人絡繹不絕。

  和其他到鄉(xiāng)下游玩的人略有不同,我回鄉(xiāng)下還有一個主要目的,那就是“回鄉(xiāng)務農”。說到這里,可能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事實如此,回鄉(xiāng)種上那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已然成為我的一大愛好。

  說是一畝三分地,其實也不然,在老家,我也不過只種了不到兩分的地。這兩分的地,其中還有一部分是形成已久的曬谷壩。說到種地,還大有講究,首先你得知道地里該種什么,其次你得知道怎么種,說白了就是你得有種地的經驗,最后當然就是平日里你得澆水、施肥,搞好日常管養(yǎng),只要抓住了這三個種地的要點,種地也就不那么難了,當然,收獲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為了好好地享受那一分收獲的快樂,我嚴格遵循種地的這三個要點。我在種地之前,就對這一分多地進行了仔細規(guī)劃,把地分為大、小各兩塊,大的一塊按照春夏秋冬季節(jié)的不同種上季節(jié)時蔬,小的一塊就用來種點蔥子、蒜苗等小菜之類即可,這樣一來就清晰明了,不會顯得雜亂無章。對于剩下的曬谷壩也不能白白浪費了,我決定在壩子邊上打點窩子,種上點南瓜、冬瓜之類的瓜類作物,讓它們的藤藤蔓蔓在曬谷壩上自由生長,充分地把壩子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這倒也不失為一個好的主意,只要管養(yǎng)得當,說不定也會結出累累碩果。

  有了詳細的規(guī)劃,“擼起袖子加油干”才是硬道理。我找來鋤頭開始翻土打窩,你可別小瞧了翻土打窩,這可是個力氣活,不但要有力氣,還得要有耐力,同時,它還是個技術活,你還得會使用鋤頭。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對于沒有任何經驗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為我原來種過地,所以,這樣的活還是難不倒我的。不過,真正拿著鋤頭翻土的時候還是比較費勁,鋤頭在泥土之間不斷地揮舞,額頭上的汗珠也不知不覺地滲了出來,這個時候不禁讓人想起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可見這地里種出的每一粒糧食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沒多久功夫地就翻完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打窩了。這個打窩也挺有講究的,不但要做到橫平豎直,還得注意行間距。當然,窩子的深淺也得注意,淺了,種下的菜苗會因水分不足而枯死,播下的種子也會因為面層干澀而久久不能發(fā)芽,所以要盡量把窩打得深一些為好。鋤頭不斷地揮舞,一排排、一列列的窩子也不斷成型了。最后,按照自己早先的規(guī)劃,我在窩子里種上不同的蔬菜,有的是苗,比如蔥子和瓜秧,有的是種子,比如白菜籽和玉米籽,總之,不能輕易讓任何一個窩子空著,因為,每一個窩子里種下的,都是一粒粒收獲和希望。

  播下了種子之后,就進入到最后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日常的管養(yǎng)。日常管養(yǎng)最初是枯燥的,你只能默默地在地里澆水、施肥,但你卻看不到有絲毫的起色。然而,用不了多久,在大自然的孕育和自己不斷地辛勤澆灌之下,在一個晨光微微的早上,那一抹新綠悄然間從那印著朝露的窩子里躥了出來,它們是白菜芽、玉米芽……在朝露的沁潤之下,一個個精神抖擻,它來得是那樣的神奇,但也來得是那么的自然,合著那種下許久的小蔥,這片地里瞬間就充滿了收獲的希望。

相關新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