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百姓健康 帶村民致富
——記區人大代表羅倫

羅倫與患者溝通病情。受訪者供圖
■ 記者 盛余多
一身白大褂、一個醫藥箱,從醫二十多年,不管白天黑夜,無論刮風下雨,只要群眾有需要,田間地頭、鄉間農舍就會有他熟悉而令人心安的身影。他是群眾口中的“兄弟院長”,也是百姓身邊的“120”,更是大家公認的“好代表”,他就是區人大代表、三泉鎮衛生院黨支部書記、院長羅倫。
流動“大篷車”方便群眾就醫
三泉鎮區域總面積約19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人口2萬余人。分散居住使得不少群眾看病時需要走上幾十公里山路,看病難、看病遠問題尤其突出。
“要村民少跑路,我們就要多跑路。”羅倫決定用流動出診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每逢趕集日,他就組織衛生院有經驗的醫生和一名老中醫輪流到馬嘴、半河等地為群眾看病。2012年,他自己出資購買了一輛白色面包車,用于在三泉鎮13個村衛生室流動巡診為群眾看病。后來,大家便親切地稱這輛面包車為“大篷車”醫院。
看病的同時,羅倫還在面包車上設置了醫學科普知識展位,為老百姓講解如何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知識。“山區老百姓最需要的并不是高精尖的診療技術、診療設備,而是一些貼近他們日常生活實際的醫學知識、健康常識。”羅倫說。幾年來,通過醫學科普知識進村、進社,極大地提高了山區群眾對疾病預防、治療的認識。
帶領群眾發展產業增收致富
羅倫作為一名區人大代表,在搜集村情民意的過程中,他發現當地留守老人較多,青壯年大都外出務工,便萌生了發展產業讓老百姓就地務工增收的想法。
說干就干。羅倫首先在馬嘴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發展烤煙、種植高山蔬菜。他還成立了黃金葉基金會,為馬嘴村的優秀學生和遭受突發重大傷害的人員捐款。
后來,羅倫又結合自己對中草藥的認知和對當地氣候土壤環境的了解,經過多方論證和外出考察,成立了川淳農業專業合作社,并積極向南川區煙草公司和重慶市煙草總局爭取細梗香草項目落戶馬嘴村。
2021年,100畝的細梗香草種植實驗成功,帶動了馬嘴村及周邊100余群眾就業。2022年,合作社與成都雙維集團簽訂了收購合同,預計2023年種植面積將擴大至200余畝,將更大程度地吸納當地群眾就近務工,解決群眾增收致富問題。
廣納民意建言獻策解難題
馬嘴村出行主干道因年久失修,路面坑洼不平影響出行,村民對此怨聲載道。羅倫在走訪群眾中了解到問題后,在去年兩會期間提出了《關于馬嘴村洞口至馬嘴小學柏油路面翻新》的建議。
隨后,羅倫又多次與區交通局接洽,爭取部門投入資金對該路段進行了維修整治,保障了轄區群眾及該校師生的出行安全,解決了困擾群眾多年的出行難問題。
“今年我又帶來了兩個建議,一是希望提高鄉村醫生的待遇,解決鄉村醫生的養老問題;二是修建南道高速下道口與馬嘴村的連接路,進一步完善鄉村交通網絡,助力產業發展。”羅倫說,作為人民選出來的代表,他將切實履行好“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諾言,不辜負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