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利春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小城失去了昔日的生機和活力,但深夜的燈光依然溫暖縈繞。
在這個名為“守護南川志愿者”的微信群里,爭搶“接單”成為志愿者們的日常。“東城街道需要志愿者5名,服務10天左右”“水江鎮需要10名志愿者值守高速路口”……志愿者任務剛一發布,50個志愿者名額瞬間被“秒光”。
微信群是橋梁、是紐帶,更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群公告的內容是:“攜手戰疫,有你有我。微光匯聚,終成星河!感謝你的加入,以志愿之火溫暖我們共同的家園!”這里有凌晨1點為防疫人員送上熱氣騰騰餃子的美女姐姐,有清晨5點來到社區準備防疫物品的親切大媽,有連續奮戰12個小時還不肯下崗的帥氣小伙,更多的是“有需要隨時到”的群友。
從50后到00后,老中青三代結合,個體老板、路邊攤主,企業高管、退伍軍人、退休人員、打零工者……他們來自不同的行業崗位,從事不同的職業和工作,此時此刻,他們都忘記了自己的另一個角色,家有老人需要照顧的子女,孩子翹首盼歸的母親,扛起家庭重任的丈夫……
而這個微信群的故事,只是南川疫情防控志愿服務工作中的微小縮影。
作為南川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辦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員,我全程參與、親歷了區志愿服務總隊第一時間發出志愿服務“集合令”,吹響抗疫“沖鋒號”,上萬名黨員干部、居民群眾聞令而動,向光而行,廣泛參與疫情防控志愿服務,也見證了無數溫暖的舉動和感動的瞬間。
如果溫暖有色彩,我相信一定是“志愿紅”。
年過六旬的吳后珍、吳后麗這對“姊妹花”曾是廣場舞隊伍中一道絢麗的風景。疫情發生后,兩人主動請纓,成為社區疫情防控志愿者,精氣神一點也不輸年輕人。
在社區的每一場活動中,都能見到姐妹倆忙碌而柔弱的身影。套上寬大的防護服,戴上防護面罩,身高不高的她們背起10多斤的消殺設備看起來略顯吃力,消殺工作結束后,又組織大家有序排隊……她們溫情而清脆的聲音感染著每位市民和志愿者。
如今,南川全區5400余名廣場舞愛好者化身為志愿者,如一朵朵鮮花,盛開在小區樓道、高速路、核酸檢測點等城市的各個角落。
微笑是她們嬌艷的容顏,奉獻是她們瑰麗的色彩,她們用一道道溫暖的身影給了疫情最堅定的回答:“疫”不容辭,我來守護我的城!
如果浪漫有色彩,我相信一定是“天使白”。
90后的張毅長相清秀、身姿挺拔,妻子是宏仁醫院的護士,當妻子主動請戰到抗疫一線后,夫妻之間小小的浪漫,都凝聚在了忙碌間隙簡單的短信問候中。
張毅恨不得第一時間沖去跟妻子并肩作戰。看到朋友轉發的招募志愿者消息后,張毅毫不猶豫報名,將年幼的孩子送至丈母娘家中代為照看,并向一同開店的朋友說明情況,獲得支持。
崗前培訓后,張毅第一次穿上隔離防護服,風風火火地忙碌起來,給居民送物資、核對核酸采集信息……一天下來,沉重的雙腿幾乎邁不開步,嗓子也沙啞了,但看到妻子隔空喊話加油打氣,所有的疲倦都一掃而光。
有一種浪漫叫“抗疫夫妻”,張毅夫妻兩人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為戰勝疫情雙向奔赴,用“雙份”堅守詮釋最美的浪漫。
如果希望有色彩,我相信一定是“守護藍”。
70后的向光福萬萬沒想到,會和90后的兒子并肩作戰,一同成為防疫轉運的“擺渡人”。
那個朝曦微露的清晨,當緊急招募的32名司機、20輛出租車準時抵達集結地點,領取轉運工作任務時,的哥向光福在人群中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身影,那是他剛滿25歲的兒子向濤,他也報名參加了志愿服務。
“我一個人去就夠了,你回家照顧你媽。”“老媽在家安全,現在這里更需要我。”不善言辭的向光福沉默了一會兒,拍了拍兒子的肩膀,“上陣不離父子兵,那我們一起去!”
如果說抗疫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那么轉運專班就是與疫情短兵相接的“前沿陣地”,更是阻止“戰火”蔓延的第一道防線。
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趟來往奔波,無數次“擺渡”中,父子倆偶爾碰面,沒有過多的語言交流,父親會細致地幫兒子對車輛進行安全檢查和消毒消殺。向光福用獨屬于自己的溫情方式,與兒子一起穿梭在逆行的隊伍中,載著希望,共渡難關。
有人說,疫情可以阻隔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永遠撲不滅人們心中燃燒著的火焰。是的,因為那團火是光、是愛、是溫暖,永遠在人與人之間傳遞。
我知道,我的記錄永遠趕不上發生在身邊的感動,因為溫情時時有,奉獻處處在。
我情不自禁寫下了平生的第一首歌曲《溫暖一座城》,結尾是:“一顆心可以照亮一條路,一群人可以溫暖一座城,守望相助的鼓勵、眾志成城的力量,金佛山下一群人,點亮一座城,金佛山下一群人,溫暖一座城,越過這寒冬,春和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