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軍
灶臺下的柴火熱烈地燃燒著,大鐵鍋里是奶奶蒸的棗糕,正當我一腳邁進廚房的一刻,奶奶正“起鍋”,一股濃濃的熱浪泛著白色煙氣,“呼”的一下將廚房灌得滿滿的,恍然之間如入仙境,隱隱約約中奶奶的身影好像下凡的仙女。
這就是鄉間廚房常見的場景。小叔在家庭群里發來照片,幾棵丁香樹競相開放,粉紫色花朵安靜地開在寂靜的農家小院里。小叔說,奶奶問呢,院子里的花都開了,小菜也青了,你們啥時候回來?思緒忽地回到奶奶家廚房,想到了鄉間飯食,記憶里的美味重新在舌尖旋轉。
時光倒退二十年,夕陽西下,暖暖的風從院子里的花間穿過,我和爺爺合力將餐桌抬到院子里,我搬來幾個木凳子,擺好碗筷,奶奶吩咐了,今天晚上在院子里吃飯。
農家人的飯食,一般都是柴火飯,以燉煮為主,有自家地里種的各種蔬菜,有滿地跑的“溜達雞”、笨雞蛋,有爺爺釣的河魚。人雖然不多,但是飯菜擺得滿滿當當,爺爺總是在晚餐時要小酌一點的,一粒一粒地吃著花生米,抿一口酒,不時地看向天空,有一搭沒一搭地和我說他過去的故事。青菜是那么綠,油汪汪地泛著光;水磨豆腐是那么軟嫩,裹著醬汁入口即化;泉水燉河魚的滋味,能鮮掉眉毛;鍋貼蘸魚湯,好吃得用爺爺的話說“給個鄉長都不換”!
農家飯菜無需精致,味道也是樸素真誠的,卻最能喚醒身體,如時令密碼一般靈驗,春夏秋冬,吃的就是那一口從地里冒出來的清氣。如那道令我至今難忘的“土豆片炒韭菜”,土豆和韭菜都是剛剛從地里拿回來的,土豆切片,韭菜切段,簡簡單單炒制,只加入一點點醬油,再不用其他調料,韭菜汁液的鮮味浸到土豆里,味道別具一格。多年以后我無數次做過這道菜,不論如何細心烹制,但缺少了那些恰當的時機和心境,味道難再得。
爺爺熱情好客,家里但凡做了好吃的、特殊的飯菜,隔著墻頭吆喝隔壁徐爺爺:“來啊,喝一杯。”這也是農家一大特色,晚飯是大家串門聊天的好時候,徐爺爺就端著自家好吃的飯菜過來,或者夾一瓶好酒,他和爺爺相處是快樂的,兩個人常常互相貶損對方,卻不生氣,酒杯一碰,哈哈大笑。
農家人勞作了一天,晚飯是最愜意的時光,一吃就是一兩個小時。漫天繁星,燈火可親,奶奶不緊不慢地在廚房收拾碗筷,我和爺爺坐在院子里,一把搖椅一個小馬扎,爺爺喝著大缸的茶水,我看星星看月亮,抱著貓,什么都不去想,這樣的時光漫長又溫馨。
那時沒有手機去記錄這些美好畫面,魚鮮風婉,山花爭艷;也沒想著用膠片相機拍下一張珍貴的照片,星語蟲吟,斜陽舒暖,但那些無心吃過的每一餐,記憶都落在了飯食里,無可避免地刻入心窩。